道术将为天下裂Epub+Pdf夸克资源

道术将为天下裂

作者:张循

分类:历史

ISBN:9787549599134

出版时间2017-7-1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标签:
历史 

内容简介

从政治或思想角度分别对“汉宋之争”进行的研究已经不少,本书则将此二角度结合起来考察,并提出新的解释。有别于前贤较多注意高层的统治者,本书将眼光向下看——“汉宋之争”不仅是少数专业“学人”探讨的学术问题,同时也是大量一般“读书人”广泛参与的热门话题。“读书人”往往因为对科举之学抱有不同态度而沾上汉宋的意气之见,正是他们的不断卷入使得汉宋的争辩成为弥漫一世的风气。少数专业学人的“汉宋之争”则属于思想史的问题——当儒学发展至清代“汉学”的阶段,考据的兴趣被激起而难以扭转,与义理、德行等层面之间愈发离异乃至分道扬镳,由此呈现出“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局面。然与此同时,作为整体的“儒学”的理念依旧强固,又绝不能允许这种情况真正出现。既难以抑止考据的兴趣,又必须限制这种兴趣的发展以防止它同义理、德行等层面脱节,清代汉学(家)始终处在这种内在的紧张之中。此即“汉宋之争”在思想史上的含义。可以说,“汉宋之争”是儒学在清代的新发展给自身带来的新问题。

章节介绍

【目录】
道术将为天下裂——清中叶“汉宋之争”的一个思想史研究
一、引言/2
二、不读汉宋书,也争汉宋学:清代汉宋之争“风气”的形成/20
(一)科举之业与汉宋之争/22
(二)读书人与学人的两个世界/38
三、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双重含义/67
(一)汉学与理学的对立/71
(二)汉学的内在紧张/84
四、汉宋之争与清代宋学家的汉学化/115
(一)“植之本属汉学”118
(二)从“汉宋之争”到“今古之争”/128
(三)宋学家汉学化的原因/134
(四)对一个既有解释的回应/144
五、化解紧张的努力与无奈:陈澧及其汉宋调和论/167
(一)陈澧汉宋调和的性质/170
(二)“两分之”与“两通之”:陈澧汉宋调和的两种方案/176
(三)“所学不可以语人”:陈澧的处境/189
六、结语/207
附录 义理与考据之间:蒙文通先生的经学历程/226
参考文献/275
后记/298

网盘地址: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时间与玫瑰的评论

    朱维铮先生晚年弟子 川籍学人 新史学大会新识 感谢循兄惠赐大作 老朱待弟子之严苛于其后记可见 唯有如此 方能严师出高徒

  • 空山的评论

    2007年张老师博士毕业,我们是他带的第一届新生。他上课非常有意思,我很喜欢他。张老师教我如何读书做学问,可惜我那时什么也不懂,辜负师教。本书是他在博论基础上十年磨一剑的作品,谈基本问题,与艾尔曼余英时等大师对话。非常精严,许多地方极具洞见和启发性。

  • 須菩提的评论

    不能说不好,也不能说太好。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梳理学术史自不必说,我觉得全书可以分成两个重要的地方。一则讲清代的汉宋之争,这是最核心的论题,但不同于以往的论述,作者将清代的汉宋之争内化成只属于汉学(清学)内部的两层意蕴之争,“穷经与进德,考据与义理”,有意的消解传统的清代宋学观念,而将传统的说法解释为“义理和理学”结论不好说对不对,至少是一个新视角,其实它的大背景说到底也还算是钱穆余英时那一脉得所谓学术内在演化说法,所谓汉学内部的争端,也就是清学(自行演化)的正常演化的过程。第二点,在文中彰显不多,但其实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即晚清的学术转型,倘若没有西学激荡,是否如作者所说的因汉学内部已经产生的分裂,通人不存只有专家,由此而进一步的学科分裂乃至现代学术的建立,然而,稍有常识的人..

  • 不知道该叫什么的评论

    在讲烂了的汉宋之争问题上别出新意,其勇气和创见自不待言。特别注意”思想以外”的视角,关注一二思想家外的一般为数众多的读书人,留心时代氛围,从而将思想家置身其中,发掘思想隐幽于大环境之中,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最后部分奔着汉宋之争的”本质”而去,全然不同于前人之说,并欲下接现代学术的分科,虽只是非常谨慎的提醒,但已有宏大气象,评论中不少人也都对此感兴趣。附录一篇其实也并非一般拼凑,而是与正文相续。本科时上过张老师一门半课,现在已经想不起多少了,当时也不能懂,只记得老师的神态和段子,还有一次路上碰到跟同学直呼其名结果被听到,然后老师淡定地跟我点了下头。读完方知老师学问的气象,为川大史学振奋

  • 旧时代抄碑人的评论

    道术将为天下裂

  • 早睡葫芦的评论

    新锐。我更加感佩作者是真正用心的读并揣摩史料,试图进入清代的语境。不以前贤的意见为预设立场,不断追问后覆之说求几成共识问题的突破,概真正的历史学莫不是带着镣铐挥洒想象力。只反省自己,太过急躁功利了。

  • 的评论

    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啊……有所发明是很难的事情,而作者几乎重构了汉宋之争。廓清一般士人和学者在清代思想风气中的位置,更把汉宋之争放在汉学内部的进德与穷经、义理与考据的紧张之中去探寻,进而有了新阐释,或可以说颠覆了百年清代学术史的讲法。而且论证环环相扣,语言清晰流畅。唯一感到有些问题的是,作者有了新框架,能否有足够的材料撑起它,当然我是纯粹外行……

  • 且付阙如的评论

    #当我们在讨论“汉宋之争”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讨论什么?#

  • 徐行的评论

    顺着由尊德性入道问学的思路,认为汉宋之争本质上是汉学内部的一场争论。第一章可以说最有趣吧。

  • 风in的评论

    一本关于清代汉宋之争的小书,作者在材料上下了很大功夫,论证也很扎实,不过虽然对清代汉宋之争进行了两层分疏,但感觉并不十分明晰,尤其所谓第二层汉宋之争,实际上有点混乱,有以材料迁就立论的的感觉。当然总体把握是不错的,许多地方都很显功力,结论也能立得住。另外附录部分关于蒙文通治学取向的梳理非常不错,强过许多皮毛之论。

  • 가을的评论

    张老师本书对手方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传统中的反传统,清代的学术发展到最后是否也可成为多元现代性的一种?

  • 放逐科比的评论

    作者对清代中晚期汉宋之争提出了新的观点,即汉宋之争有学术界和读书界之分,而学术层面更多的是汉学内部的矛盾。以往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大都没有再对汉宋两边在进行细化分析,导致汉宋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和边界模糊不清,本书正是在进行细化深入分析之后得出的以上结论。学术史和思想史研究,最难确定的就是个案的代表性,本书在举例论证时有些结论就显得说服力不足。如论真正的理学家往往对汉学视而不见,可书中又举证理学家方宗诚批驳汉学家刘恭冕的义理,颇为矛盾。总体而言,本书确实为深入认识清代汉宋之争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 倦舫的评论

    汉宋学问题之中,“汉学”、“宋学”、“理学”等几个基本概念本身便是多层次、多含义的,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又有更多样的内涵,要分清“汉人的汉学”、“宋人的宋学”、“清人的汉学与宋学”,以及“民国学人的清学”几个层次及其各自发展的走向与理路,从民国前贤基于不同立场的回溯性论述及其形成的几乎已是约定成俗的基本叙述和概念之中抽身出来考察上述诸层面,的确是难度极大的事情。作者在此书中做了一些尝试,试图从已有的几个论说范式之中寻找突破点,有独到之论,亦有语焉不详、论据不足之处,汉宋学的问题也非本书之篇幅所能讲得清的。另:大一时曾与师谈及清代学术更下层之状况,师云:此与现有学术史论述大不同,读过此书,也算得了一点启发。

  • 文非的评论

    穷经与进德,考据与义理,关键是我感觉其中有些话语显得牵强

  • 鸡同鸭讲的评论

    循师的大作终于出版了。记得当年上经学史专题,循师板书过他论述汉宋之争源自汉学内在紧张的关系图,又说一个相关的观点是他读博士的时候,有一天在树下散步时悟出来的。那几年跟他学习,大多接受他对于汉代思想和清学史的观点,以致现在,虽然已经不学历史了,那些“经学家”们的大义还能略知一二。不过知识总有缺憾,负笈北游,才知道魏晋隋唐一段的经学历史十分重要,我们那时却从未接触过。到现在,已经没有机会补上了。

  • 元元是个肉圆的评论

    该书从思想史角度考察“汉宋之争”,认为“汉宋之争”实际上是汉学内部的问题,是汉学发展带有的“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导致自身的裂变。参与“汉宋之争”的少数是专业学人,大多数是不专业的读书人。“汉宋之争”的第二重含义提出汉学内在的紧张:穷经和进德、考据和义理。汉学和宋学都有下学上达的独立路径。陈澧调和汉宋学,以孔门四科(穷经和进德)两合之,以考据和义理两分之。清代宋学家汉学化,方东树是典型。真正的沿着宋明理学而来的宋学在清代仍沉浸在对陆王心学的排斥中,没有和汉学有正面迎击。史料比较扎实,观点还是“系统”了些,不能完全避免目的先行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