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观看世界
作者:[英]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分类:文化
ISBN:9787532162819
出版时间:2017-4-1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标签:
文化
内容简介
从Google图片到Instagram,从自拍到虚拟游戏,视觉图像在数量上出现大爆炸。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视觉革命。困惑、无序、释放、焦虑同时产生,所有这些会将我们引向何处?本书就是来阐明,我们怎样才能理清这些变化,并且理解它们对我们的视觉世界产生的意义。我们将看到什么在兴起,什么在衰退,什么正在被大家热烈争论。 作者纽约大学教授尼古拉斯o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是视觉文化研究领军人物,他融合艺术、历史、理论以及日常生活经验各方知识,与我们探讨:视觉文化是什么?如何从海量的视觉图像里发掘有用信息?视觉文化如何塑造、定义我们的生活,如何帮助我们改变世界?
章节介绍
致 谢
前 言
第一章 如何观看自己
第二章 我们如何思考“观看”
第三章 战争的世界
第四章 屏幕上的世界
第五章 城市世界世界城市
第六章 变化中的世界
第七章 改变世界
后 记:视觉行动主义
延伸阅读
插图说明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小飞虫的评论
虽说这本书据说是视觉文化研究的入门书,但也可以说是左派文科生的入门书。作者由后现代自我的呈现/生成开始(自拍照),由视觉行动主义收尾,全书都挑明了一点,视觉和观看不再是不言自明的,要研究视觉中的可见、视而不见和不可见,以及其中权力生成的过程。
第二章对于视觉的生物学讨论一直都是我最感兴趣的议题之一。特别是作者对于镜像神经元的探讨——人类的视觉可以成为共情的基础(对观Judith Butler身体的脆弱性作为共情基础,而视觉文化加入了“观看”的媒介),视觉所引发的感觉(特别是痛觉)可以在不同肉身之间传递。对照梅洛庞蒂对幻肢疼痛的现象学分析,可以有更多发现。
ps.这本书封面这么好看,开本装帧也很精致,翻译也属上乘,为啥评分会这么低,理解不能。再怎么着也值个入门教材的平均分啊。
-
倉鼠的评论
“实际上在全球经济中,艺术或许是为自己而生活的唯一方式”
-
时间之间的评论
特别西方的写作方式,素材很多,联想很丰富,但逻辑并不严谨。有些观点抛出了,就没有下文了。不过一直对视觉文化这样的社科研究抱有怀疑。
-
恶鸟的评论
着重在讲视觉行动,视觉上的文化、权力
-
puzzled歐的评论
米尔佐夫的学术套路在于,从当下的视觉文化入手,找到与启蒙时期法国的视觉文化的连续性,视角基本上采用的是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看多了就觉得在套方法。
不过本书多了神经科学和城市等新视角,并且更加明确地把媒介问题放到视觉文化研究的中心地位。这些新动向也暗示出视觉文化研究经历20多年发展后的转型:以前是从传统的视觉材料(如绘画、电影)中读出看不见的关系、话语、体制,那么现在处理的视觉材料更偏向非艺术的图像,比如本书列举的城市和军事地图(类似的偏好,米切尔在去年的中国ocat年度讲座上也有展现),以致于这些图像好像就是隐喻和话语本身。
但正如评论所说,视觉文化研究没有自己的方法,总有寄生虫之嫌。读起来仿佛什么都说了,但仿佛又什么都没说。 -
我是我所是的评论
我们今天早已离不开观看,无时不刻不在观看,早已忘记那些不能、不会观看的时代。重新审视下才发现视觉元素影响了世界多少
-
雪柳叶的评论
就从概括了解视觉文化的发展这一点来说,这本书也还可以啊!而且汇聚了诸如生物、神经学、社会变化、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知识,从不同观点看世界也很有趣,并不需要自己也赞同作者,我还是推荐这本书的,尤其对视觉文化毫无了解的人。
-
gawe的评论
水了一点,尤其后面几章感觉已经脱线。
-
Tarsan的评论
第一章讲自拍还行,但是感觉多数都是把东西堆在了一起。
-
blueshadow的评论
看一切,一切看我
-
万有引力之后的评论
什么都说了,但什么又都没说,杂乱。
-
M的评论
行动着的“观看”,更像一本Manifesto
-
X的评论
既然媒介即信息,那么如何观看就是如何思考吧。这本书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杂
-
zxz的评论
一八年一月。一二两章较好。有些启发。
-
胡不归的评论
在图书馆偶然看到,被封面吸引,
我实在是很喜欢蓝色。视觉,视觉化,视觉行动
“眼见未必为实”。 -
枣子的评论
去年英文版也才出版 翻译的好快
-
feifei_dr的评论
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有点碎,但是涉猎很广。随便看看
-
竹影横阶的评论
挺不错的视觉文化研究读本,试图理清图像替代文本的流变过程,视野很广阔,某些观点值得深思。
-
幽篁娴筠的评论
观看方式=思考方式,在参与式媒体的世界里归到了视觉行动主义,移动互联网又将带来什么?
-
Sra. Elisa的评论
这世上只有少数人“花钱是为了赚钱(投资)”,而绝大多数人是这样的:“赚钱是为了花钱(消费)”。这是“朴素逻辑分析”,也正是这个差别,最终造成了人群之中财富分配上的巨大差异。
若是顺着天性,懒惰是刚需,贪婪是刚需,嫉妒是刚需……七宗罪有一个算一个全是刚需,不是吗?所以,我们可以不夸张的讲,一切的进步与成长,都是“重新选择刚需的过程”。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的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在最艰苦的岁月,他选择积极向上的态度,“让自己的心灵越过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