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窟东来
作者:王南
分类:文化
ISBN:9787513325530
出版时间:2018-9-6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标签:
文化
内容简介
“建筑史诗”系列自2013年起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塔窟东来》是建筑史诗系列第一卷第三本,原载于《读库1401》,探讨了印度佛教建筑中的佛塔与石窟,以及各类佛教造像传入中土之后,中国古代匠师以高超的技艺与智慧,将其一一“翻译”成中国样式的历程。这些汉化建筑的蓬勃兴起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视作汉与唐两座建筑高峰之间的过渡时期。
天竺塔窟,一路东来,幻化出中国佛教千姿百态的建筑奇观。王南在本书中,力图展现两点,一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消化、吸收外来建筑样式,结合中华各地不同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创造出中国独特的佛教建筑、雕刻与绘画;二是中印两大古老文明,在塑造相似的佛教艺术象征主题时呈现出的迥然不同的艺术气质与追求,可谓同归而殊途。
章节介绍
引言……………… 1
天竺原型……………… 5
浮图千尺……………… 39
云冈凿岩……………… 81
敦煌绘壁……………… 119
极乐世界……………… 177
参考文献……………… 199
后记……………… 202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宅家祺的评论
这本实在太好读,五万言一气呵成,合上书页才发现五小时的车程刚刚过去三分之一,后面我该怎么办?!
书里远眺永宁寺塔、佛宫寺塔地平线上高耸浮图壮伟无匹的幻境犹在眼前,扭头看向车窗外却只有一片片施工中的住宅小区,梦想照进现实,也太残忍了一点。
138-139页卢舍那佛庄严宝相隐于装订中线不得而见,扼腕。
永宁寺塔与减法建筑是最喜欢的两节,永宁寺塔火焚后重现于海上,形灭神存既是幻望又颇有流传。关于石窟开凿施工的想象,则是这册中最让我感动几欲落泪的部分,匠师泉下有灵,也会欣喜有王老师这样的知音吧。 -
木汐的评论
买了舍不得读系列
-
恶鸟的评论
早课:王南《塔窟东来》,这本讲了印度佛教文化东传中,保留和遗失的部分在建塔和凿石窟中的呈现,一个增建筑,一个负建筑,以及印度佛教中的香艳部分也被东来过程中移除,全书重点在塔的演变和洞窟演变。
-
柚君的评论
比上一本精彩,但一张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巨像,把居中的佛像按左右开页劈成两半。太煞风景了!
-
安提戈涅之蓝的评论
佛塔和石窟都是随着佛教的传入一并被“翻译”过来的。丰富的古印度文明与当时的中国文明碰撞出了强烈的火花,留下了浮图万千、窟龛无数。作者从浩繁的建筑里介绍了几个重要的,最震撼的是云冈石窟和敦煌壁画,无数不在历史留名的匠人以“情专穿石之殷,志切移山之重”的意志凿出石窟,凿出“山前看山”般壮观的佛像,太震撼了,以及无数无名艺术家在敦煌留下的作品,太好看了。另:对印度文化里崇尚肉感的艳情味和充满悲悯的苦行精神,产生了浓厚兴趣。
-
O的评论
3.3。挑个刺儿,书名叫作塔窟东来似不妥当,东来指从东面来,东有向东,东行的含义,一般用为东去,放在此处也不合本义,作西来较合义。
-
微笑迦朵的评论
2018年读书087。墓因隐地而存,塔因石材而在。佛教思想和审美的“翻译”,在文字和建筑两个层面上同行。也给看热闹读者——比如我,开了大大的印度文化坑(填不上了)。前一阵出了本健陀罗文明史的大书,我是肯定不会去买的。另外,书里引出了一个在三国演义里的小角色,笮融,没什么戏份,但正史中,作为当时的宣佛代表,故事还不少,与同代道教的传播相结合,也算大混乱时期文化繁荣的一景吧。
-
loddit的评论
由塔、窟、像、画看佛教艺术由西向东的演变。还是说,这个系列除了插图和文字离得太远,其它都挺好。
-
SYUKAKA的评论
印度窣堵坡在中国的演进,塔刹、石窟的起源和变化;在回家途中读完,顺便在到家第一天去看了太原永祚寺的双塔。
-
英雄赶派克的评论
有没有十分???
满满的干活,一行一个知识点。感恩王南老师! -
风撼斜阳的评论
印度的情欲迷狂,中国的净土庄严,这飞天可太飘逸了!
-
miss_forward的评论
想去!
-
蓝墨水的天空的评论
敦煌之滥觞
-
SooophiaMS的评论
跟随作者走出神州大地去看看外边的建筑世界,这种追根溯源、对比研究的方式,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国人的艺术创作历程。
-
维耶德瓦的评论
2019.61 王南老师像一位诗人,用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佛教在印度的初创,如钵覆地的窣堵波,犍陀罗时期希腊式的造像,笈多的湿衣和裸体佛像,三屈的药叉。又徒行万里,穿越千年来到中土,在这里落地开花,恢宏的云冈,绚烂的敦煌,佛教的中国化,带给中国的不仅是宗教信仰,更是艺术瑰宝。
-
小兔的评论
方太室内,化尽十方,一窟之内,宛然三界。
-
kalashnikov的评论
建筑史诗 第三本 review: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487669/
-
河树的评论
此为建筑史诗系列,于上海书展购得。小开本,五万字,叙述了印度佛教传到中国的历史,主要是佛教建筑,涉及佛塔石窟寺等不同时期的风格,早期印度传入的犍陀罗风格,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建筑的本土化,到盛唐的极盛。中原的龙门、云冈石窟,河西走廊一带的敦煌石窟(尤以莫高窟为最)、麦积山石窟等,以及新疆的克孜尔石窟,从东到西。作者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寺及壁画的飞天的变化,以及与印度石窟的对比,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文化。
-
四囍的评论
读罢掩卷,不禁长出一口气!真是精彩绝伦!用文字呈现建筑之美,足见建筑造诣与文字水平之功底!
-
天的评论
【藏书阁打卡】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塔与石窟这两种建筑样式也从印度进入中国,并在之后漫长的传播过程中,渐渐汉化,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原本象征释迦牟尼的坟冢的塔成了佛教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并与中国的楼阁相融合,诞生了楼阁式佛塔,进而形成了前塔后堂(讲堂)的平面格局。现在的寺庙很多时候都以大雄宝殿(金堂)最为壮观,很难想象千年以前,立塔才是建寺最重要的步骤:更有佛寺以塔为中心,僧房环绕周围,完全不设金堂、讲堂。石窟的开凿同样与佛教关系密切,与山中修道院似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些石窟、壁画的建筑形制和造像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汉族的元素,与印度佛像的审美旨趣截然不同。佛塔与石窟,建筑加法与减法,共同成就了佛教的繁荣,也见证了千百年的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