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介绍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中国经历了从封闭保守到逐步开放,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参与世界事务的巨大转变。《追寻富强》带领我们穿越历史迷雾,揭示了这个东方大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挣扎求生、寻求发展,并最终屹立于世界舞台。在这部跨越百年的史诗般的历史叙事中,你将看到不同政治力量的博弈,感受到国家与民众对富强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不断调整和适应的姿态。
作者简介
斯蒂芬·哈尔西,现职美国迈阿密大学历史学系的副教授,他曾就读并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广泛且深入,主要专长于中国近代史,同时在环境史、经济史、比较殖民主义和全球史方面也有着深厚的造诣。在学术交流和个人经历上,他与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也有过留学的经历,这无疑丰富了他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深度。
推荐理由
《追寻富强》一书深入剖析了中国从1850年至1949年在全球化政治秩序中艰难崛起的历史进程,揭示了这个“屈辱的世纪”里国家如何在内外挑战中寻求富强和主权提升。作者通过详实的研究和多角度的讨论,不仅展示了清朝、南京国民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建构策略,还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改革对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这本书对于那些对中国近现代史感兴趣,希望理解中国崛起背后复杂因素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深厚兴趣的历史爱好者
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崛起历程的学生和学者
希望理解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社会科学读者
对于国内外政策制定者来说,此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视角来思考国家发展与国际合作的策略。
书籍目录
序
引 言 世界历史语境下的国家建构与帝国
第一章 欧洲列强的全球征服
第二章 对外贸易
第三章 财 富
第四章 官僚体制
第五章 枪 炮
第六章 交通运输
第七章 通 信
结 语 中国的国家建构(1850—1949)
注 释
参考书目
用户评论
从比较视野来看,清朝确实没有完败,至少没有像文中提到的几个老大帝国那样崩溃解体,或是像南亚的小国那样彻底任人宰割。但是清朝赢了吗?似乎与日本相比,很难理直气壮地给出肯定的回答——作者强调不要过分夸大甲午战争的结果,这非常让人困惑:难道被日本打败不是一件当事人与后见者看来都十分震撼的事情吗?因此,清朝既不是完败,也不是大胜,那么说它是(惨)胜或是(惜)败,究竟修辞的意味还是历史实际的意味更浓?不论如何,这种世界史的视野是有趣的,但作者似乎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完全遗忘了开头摆出的比较视野,开始专注于中国的单一视角,从而使得主体部分的论述偏向于对洋务与新政中某些举措的介绍,缺乏足够的深度。
军事—财政国家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枪炮、战舰等有形力量,还取决于对信息的快速获取。政府为了保家卫国,必须要和其外国对手一样迅速地搜集、组织和传播知识。如电报在战略情报竞争中增强了中国的实力,并有助于官方捍卫国家的“自主之权”。李鸿章经常用这一术语来描述中国电报局的角色,他在应对日常问题的同时也在对中国治国之道的知识基础进行完善。在这一时期,官方虽然是在靠这项新技术搜集军事、外交和政治情报,但是对其商业用途也了然于心。他们鼓励中国商人收回国家自有之利权,与他们的西方对手进行商战。此外,电报还增强了总理衙门在帝国官僚体制中的重要性,使其变为一个接收、处理并传播战略知识的中心。最后,娴熟的外交技巧使中国没有按西方设定的方式,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进入了全球信息秩序之中。
视角、理论够“当下”,不过单案例本身会有selection bias。——至于削足适履这件事情,以及以比较视野、时空语境为名的“水”……好想知道当年同一panel上报告,和文凯有没有爽快地批过。。。。
是否删减了?平铺直叙的罗列了一堆历史事实,加上白开水般的总结。没怎么讨论中国与其他几个帝国的比较,也基本没有讨论中国国家建设的比较热门的几个论题。参考文献还比较有点意思。
从国家能力建构的角度讲现代国家的起源,整体中规中矩,不算特别创新,多少有些以论代史的倾向,但有些提问题、看问题的新角度,比如不问“为什么是”,而问“为什么不是”,比如留意主权观念从无到有的成形过程,比如注意到条约条款落实的困难和背后原因,对交通通信的讨论也有其意义。译者替作者纠正了不少引用错误,注释和参考文献颇有价值。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正如作者支出,我们现在说历史、研究历史,无非就是在“旧事重提”或“另辟蹊径”,本书无疑是后者。\n看完后最大的收获是,要尝试去用联系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件,将自身的视野跳脱到当时的全球格局之中。\n本书也有不少让人难以赞同的观点。其中,最大的分歧是,如果判定中国(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就已经建立了“财政-军事国家”?其标准应该如何界定?
一种视角,不过作者显然对中国悠久的历史缺乏了解。财政军事国家不一直是我们的组织架构吗?
军事—财政国家是一个很有启发的视角,但在地方志中发现中还是粗略地描述了中国,其描述重点仍在晚清,而不是所谓的现代中国。而就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而言,这一点似乎已经够用,但就中国而言,现代国家在这里不如直接谈起源的问题。军事—财政国家的对应物是否是文化—政治国家?如果是这样,在现代国家构建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文化—政治国家向军事—财政国家转型的过程呢?
读完了,作者显然陷入了西方固定思维来解读中国,而没有认识到统治阶级从目标上就与广大人民的目标不同,我们首先解读标题,追寻富强这个目标就是错误的,因为只有人民总体的意志才是这个,统治阶级的第一目的是维持统治,维护统治之后是维护其阶级利益,只有在维护其目标的同事与人民的目标一致才会给人们追寻国家富强的错觉,清朝皇族的民族建构明显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绝不能把这些东西混为一谈!\n读了一半感觉这个西方作者完全不了解中国清朝。。。与其说是清朝完成的军事-财政社会建构,不如说是在为了保证自己统治的目标下沿着西方国家为中国设置的路径前进。。。至于为什么能维持统治,那还不是一个300未能完成融合的少数民族一直在提防削弱主体民族吗!!这不是一个天然的殖民地代理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