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介绍
在数字化的世界里,我们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模式。《量化自我》邀请你踏上一场探索之旅,通过理解自我量化,挖掘隐藏在数字背后的个人价值。这不仅关乎技术革新,更是一次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机会,帮助你在数据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标。
作者简介
吉娜·聂夫是华盛顿大学的一名教员,她在通信和社会学两个领域担任助教职位。除了学术身份,她还身兼高级数据科学家的角色,运用专业知识探索和分析数据。与此同时,唐恩·娜芙斯在科技行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她是英特尔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同时也是一名人类学家。她的工作重心在于理解工业环境中的技术发展,为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文视角和信息支持。这两位女性在学术界与工业领域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贡献。
推荐理由
《量化自我:如何利用数据成就更幸福的自己》一书深入探讨了量化生活现象的本质,从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实例分析了量化行为的原因、社会影响以及个人数据所有权问题。它不仅引导读者理解自我量化的重要性,还鼓励大家发展自己的量化理论和体系。在信息时代,本书对于希望借助数据了解自身、提升生活质量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富有启发性和实用性的指南。
适合哪些人读
对量化生活、数据科学和隐私保护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通过数据分析提升生活质量的人群
科技工作者、数据分析师以及关注个人信息安全的政策制定者
希望在个人成长和问题解决中利用数据力量的创新实践者。
书籍目录
目录
译者序
致 谢
第1章
量化自我简介 ∥ 1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量化自我是一种个人追求,但产生的数据对很多人都有影响。这里的利害关系是我们用来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透镜。能够用心地设计或使用这些透镜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形成或破坏重要的关系。
第2章
当个体面对社会,孰轻孰重 ∥ 34
你被要求使用的技术是真的可以提升健康状况,还是在将行政或医疗的劳动转移到你身上?如果你自愿使用它,它是真的帮你了解身体现状了,还是说大量的数据流向了他人,而你只得到了一个无用的数字?它只是一个按规程做出反应的设备,还是真的有医疗效果?
第3章
理解、使用数据的方式与技巧 ∥ 62
对各种自我量化技术的短暂尝试表明,正确进行量化,不止一种方法。\科学第一\的方法中,数字是客观事实的窗口。\认知第一\的方法,目标可能是思考这些认知是什么,或者扩展人们普遍认为的正确观点的范围。当某种学习行为发生时,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学习,\好的\自我量化都会随之产生。
第4章
自我量化与技术行业的碰撞 ∥ 96
要想建立自我量化工具的市场,就需要定义所销售的产品,以及产品的使用方法。目前,自我量化工具已经出现在许多市场中。然而,技术行业仍在努力为已发布的设备寻找令人信服的使用方法。
第5章
自我量化与医疗实践 ∥ 125
与为消费市场而设计的工具不同,对于为连接家庭和诊所而设计的工具来说,信息与医学标准、诊所规定的关系需要被考虑进去并且需要为此进行设计,自我量化信息的有效性已被证实,数据也像健康记录一样,用同样的标准被保护起来。
第6章
展望自我量化 ∥ 154
允许人们和公司跨多个设备、平台和数据类型进行协作的技术标准还在开发中。一些公司的业务依赖于阻止客户获取数据然后离开的能力,而其他公司则会从一个更加开放的生态系统中受益,用户可以在那些使用他们数据的服务和公司中选择。
术语表 ∥ 179
注释 ∥ 183
其他资源 ∥ 195
用户评论
虽说我没有使用过任何与医疗相关的智能穿戴设备,但书中的信息依然能给我一些启发。
既不系统也无科学的传单式介绍
这本书的内容其实非常新颖,它不是一本教‘你’怎么具体量化自我的书,而是一本从研究性的角度试探数据追踪在个人领域应用成果的书。 两位作者采访了自发进行自我量化的患者、医务工作者、研究人员、数据追踪工具生产商,比较趣味性地与读者分享了“你”每天通过各种仪器记录的数据,其实是怎样运作的,又可能从哪些方面帮助社会和“你”的生活。 但可能因为是学术性较强的书,翻译效果并不好,原作者的很多幽默感、逻辑性、专业判断、独到见解,并没有完全通过翻译表达出来,甚至有的地方读起来晦涩难懂。这本书原作是由麻省理工出版社出版的,属于一个科普套系,如果有机会读读原版还是挺有意思的。
翻译的一般 同时也没什么实用内容
有点读不懂,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堆。唯一有价值的是QS的一张表。
值得记住的是,一个问题如果能成功解决,意味着它实际上并不是个问题。人们使用数据来平息担忧,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在本章的故事里,量化血糖的人同时也量化情绪和睡眠,虽然源自不同原因。当他把情绪和睡眠数据放在一起时,他发现,心情不好的日子,常常正是前一天晚上睡不好的日子。因此,他的潜在问题变得不再是问题——这是一种更常见的商业实践的逆转,也就是使用量化来创造和合法化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曾经有过的“问题”。
关于量化自我的内容较少,围绕量化自我的风险安全写了很多,这是量化自我的人最不爱看的。读起来也是感觉乏味枯燥,作者写作技巧的问题
并没有体现副标题的内容啊……更多的是偏向科普,而不是自我管理。只有少部分的内容对个人而言是有用的。但对于经常佩戴量化记录数据装置的自己来说,确实有一些逻辑是可以和自身感觉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