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Epub+Pdf

神游

作者:田晓菲

分类:文学

ISBN:9787108072689

出版时间2022-5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标签: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在行旅文字之中,呈现两个文化剧变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图景。

《神游》一书,把南北朝和晚清合在一起写,把不同领域的文本和材料聚在一起探讨,一方面细致深入地处理具体时代和文本,另一方面做出全景式综观与对比。其内在寄托了田晓菲一贯的信念,即通过对时代、文类、文体,乃至现代学科的分隔的超越,来探索一个历史时代所共同面对的文化问题、共有的文化关怀。

【内容简介】

无论在中古时代还是在现代中国,物与人都在不断移位,界限被打破,文化被混杂和融合。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是游历:头脑中的游历,身体的游历,无论是前往异国他乡,还是从北到南或从南到北,无论是进入佛教的乐园净土,还是游观幽冥。把行旅经验记载下来,使作者得以把这个世界的混乱无序整理为有序的文字,在这一过程中找到意义,找到一定的图案和规章。因此,本书的标题《神游》(Visionary Journeys),指的是那些精神之旅:充满了创造性和想象力、以一种高瞻远瞩的视野所作的漫游。

——田晓菲

南北朝和19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与外部世界发生频繁遭遇的时期。异域的冲击与震荡,自我身份的反思与确认,都凝结在时人的行旅文字之中,呈现出文化剧变时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幻图景。

章节介绍

中文版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
导言
第一章 “观想”:东晋时代对世界的观看与想象
第二章 异域之旅
第三章 炼狱诗人
小结
间奏
第二部分
导言
第四章 “观看”的修辞模式
第五章 十九世纪的诗歌与经验
结语
引用书目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奥疯子的评论

    早期中古和十九世纪虽然面临同样的“错位”问题,但不同的写作之间并不存在过多的联系,放在一起不免显得生硬。硬把十九世纪的书写塞进本就不太能站住脚的“天堂/地狱”模式之中,9也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对谢灵运诗歌的解读虽不乏灵动之处,但说谢灵运的诗是“炼狱的诗”,这一观点及之后的论证都很难说服我。真正应该放在一起比较的,是中古史籍中官方对异域的书写与中古行旅作品中个人对异域的书写,同一时段不同的立场,这之间才存在比较的可能性。

  • 天涯明月刀的评论

    其实两部分关联不大,放在一起怪怪的

  • 多肉的评论

    强扭的瓜不甜,联系的太牵强. 最后一首解读黄遵宪的诗不错,单独搜了下伊威的是什么生物,好像并不是解读所说的飞蛾.

  • 看剧达人的评论

    非常大胆的尝试。

  • 默尔索小姐的评论

    主论站不住,观照,观想,心眼达洞见,更可能没有范式的传承。

  • 彧祐的评论

    能感受到作者试图说明一种跨越时空而延续下来的对异地的观看与书写,但并不认为黄遵宪的诗能与谢灵运的诗相提并论,看着作者对晚清诗进行分析,内心只想叹息:何苦来哉!屎并不因为雕上花就不是屎了(dbq这个比喻确实低俗)还是更喜欢她对中古诗歌的分析。

  • Atlas Galt的评论

    这本书太散了,硬是把两个时期的研究拼凑到了一起,六朝部分算是对先前研究的重复,差强人意,至于晚清部分则明显单薄孱弱。

  • 1N的评论

    此书依仗文本细读的功夫,透露出挑战跨越大尺度时空进行“错位”比较的野心。时间上,从“佛教征服中国”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相隔千载;空间上,“异域”的再“发现”,也已由西天佛国拓展到了欧美工业社会;然而此书力图证明,面对“他者”文化剧变的冲击,早期中古催生江南士族发明的文学“观看模式”作为“文学再现形式”,其内核在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知识人的叙述中依然有着清晰的印记。无论是宗主-朝贡的“功利模式”、还是夷夏之别的“好奇模式”,尤其是带有道德评判意味的“天堂/地狱”叙述模式,都产生了新的变体,成为一种深杳的回响。

  • 为语梦窗憔悴的评论

    话题十分有趣,论述稍感平淡。

  • 星河光碎的评论

    第三章关于谢灵运以及第五章关于异域书写的论述还行,其余平平。有关观看模式历时性变化的论断或许过于绝对。

  • 裴行酒的评论

    感触不是很深,也不如另几本有意思,但是“天堂/地狱”这样的划分方法还是有点意思。
    另外,严格来说,到现在我已经把田姐的四本书都读完了,不过之后估计还是会再读一次新版的《烽火与流星》吧,只希望新版能有所修改。

  • 以逆为名的评论

    我认为本书在结构上是略有欠缺的,但是田晓菲教授的写作风格依旧鲜明。一方面,她有着独到的文学和历史学视角。她大胆的将中古时代和十九世纪的文本放置在一起做比较研究,用以体现古代写作者在身体和精神层面的“错位”感,这是很有创造性的选题。她关注“文化再现形式”的写作,从游记中寻找“观看世界”的线索。“观看不仅受到…法则、规章、信仰和价值观念的限制,而且受到语言的中介,受到修辞手段、模式和意象的中介”。文学表达的局限性,折射出了思想观念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她对诗作的解读带有丰富的层次感。书末以黄遵宪的《小女 》一诗作为结尾,所有的词语、意象、用典随着前文的铺垫一一呈现,文本与现实间的张力一览无余,极富画面感。对于一部好的作品而言,新颖的观点和优美的表达是同等重要的。

  • lieerli的评论

    很奇特的关联 不过读读诗看看古人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内容对我而言很是新奇 直面西方社会的清朝人们放在现今看虽然可笑 但用后见之明去judge他们也并不公平 田晓菲这点就很好。看完整本书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段用来形容谢灵运的 “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

  • 西珀加比的评论

    佩服这种视野和知识储备,敢想还会写

  • 言子卿的评论

    诗人通过时间来感受空间,但是时间又是根据空间原则来安排的,因为诗人在赋中描写到的历史并非直线性向前发展,其发展轨迹完全基于诗人的行程。(P79)
    高与低、精神与肉体的二元对立常常被投射在内与外的空间结构上。(P154)
    贯穿《红楼梦》全书,洁与秽、美与丑的隔离都出之以空间结构。小说最有力的一点,就在于它向读者显示:隔离是徒劳的,越界不断发生。(P155)
    不同的空间结构安排导致了不同的时间感。(P297)

  • 远颂的评论

    一直以来,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所揭示的早期山水画风格都是美术史研究中的重要公案。近代以来,傅抱石等名手都尝试复原其历史面貌。在《神游》一书中,田晓菲结合对中古时期行旅文学的细密考据,提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解释:《画云台山记》并非叙述了一幅山水画作品的构思过程,而是记录了艺术家在想象性的“神游”中的所见所感。简言之,《画云台山记》事实上无关绘事,而是神行无方的“心画”。如此一来,则可以解释早期山水画作品的刻板风格与同时期画学文献中的巨大落差。文学与艺术领域之间貌似有壁,实则共享着一种相当微妙的观看方式。于肉眼之外,中国文人往往更多以“心眼”观之。这一统合《神游》全书的理论视角,专业的美术史学者却多有忽视,足可见跨学科研究之意义重大。

  • 飘来飘去的评论

    说谢灵运是炼狱诗人,多少有些名不副实,至少田的阐释(从中间状态到炼狱图景)没对谢诗的炼狱性形成有力论证。不过田晓菲一笔带过的孟郊,似乎更担得起炼狱、乃至地狱诗人的称号,这也启发了我刚刚完成的一篇论文。这就是“开脑洞”的好处吧?即便没那么周密、完备,也总比死气沉沉的堆列文献式写作更具生命力。

  • 秀逗君的评论

    等了一个月到手了田晓菲的四本书,先看这一本是因为这本最薄,浅尝辄止,我不知道是不是用中文写的,但是阅读起来还算比较流畅,如果是英译,译者水平不错。至于内容嘛…我其实对南北朝和明清社会看待外部世界和内在精神世界是什么样没啥兴趣,但是要说那个时候的痕迹如何在当代找寻我就有兴趣了,不过这本书写的,也可能我看的不够仔细,除了我们觉得黑人不行被传承下来,好像也没啥了。那个时候的人啊,其实思想比现在开放多了…

  • Bova的评论

    不知道如何描述第五章给我带来的冲击!作为被新文学挤压、被被重新发现的晚清小说挤压的晚清旧体诗,成为一种晚清文人面对现代性冲击的自我保护和处理纷乱的现代性震惊体验的的方式。对文学遗产的援引并非一种食古不化,而是借以营造一种观看方式的手段,在一行行汉诗的间隙,主体性及其暴力缓缓步入。(当然第三章对谢灵运的炼狱写作的分析也很好玩!

  • 杜鹏的评论

    最喜欢写谢灵运的那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