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主之声
作者:[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分类:小说
ISBN:9787544784344
出版时间:2021-8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一封来自群星的信,折射出未知的自己。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之一,匈牙利名导乔治•巴勒菲同名电影原著小说。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探讨人类与世界的本质。人类意外发现一段来自太空的中微子信号,这个信号也许代表了宇宙中存在智 慧生物。在解读这封来自太空的信件时,人类自身的多重面相反倒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8年被匈牙利导演乔治•巴勒菲搬上大荧幕。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被译成52种语言,畅销4000余万册。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机缘巧合之下,科学家发现了来自外太空的一封中微子信件,也许这正是智慧生物的象征。我们不知道发信人是谁,该如何解读这封信的内容呢?如果我们甚至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发信人呢?《其主之声》围绕谜团展开的故事,比众多冒险小说都更扣人心弦,尤其与未知的较量,激发了对世界本质、人类本性和生命为何存在缺陷等基本问题的思考。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
——梁文道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章节介绍
1、其主之声是作者[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 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渡边的评论
这对世上大多数依靠点子、设定和情节来构建的科幻故事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
nociw的评论
「有的读者一路披荆斩棘读到这里,已逐渐失去耐心,但仍等着被领入那个著名谜团的内部至圣之所,希望我会用种种紧张刺激的情节取悦他们,就如同观看一部恐怖电影。对于这样的读者,我建议你们把书放下吧,因为你们会失望的。」是我见过最任性的话。
-
又木的评论
真的神作…如果先看到很难讲会更喜欢这本还是索拉里斯星了。金句迭起,才看了40页时就做了56处笔记。当大家在说莱姆站在科学和哲学的交叉口时,主角正在大肆吐槽自言自语的哲学家。我们是一群研究哲学家尸体的微生物,是被赠送教堂蓝图的南方古猿,对于人类之外的信息无法理解同时也无需理解吧!
-
来园的桃子的评论
别因为前两章就放弃啊朋友们!精彩的故事从第三章开始!!
-
猫饭的评论
阅读过程就像一场颅内中微子爆发冲击,对书中提到的科幻小说包括黑暗森林法则等等进行了降维打击。面对恢宏的想象、磅礴的论证,我就像莱姆所说的收到教堂蓝图的南方古猿、那个没直起过背的驼背小人。群星来信是天使报喜还是恶魔低语?不是“不要回答”,而是无从判断这是一道选择题还是论述题,是弦外之音还是阴差阳错的意外。与外星通信接触的科幻主题千千万,莱姆则以伪自白/论文综述的形式把之前种种设定连根拔起,围绕“信”的起因、内容、对象将人类的优越和独特性一一击碎。消解了人类的种种浪漫猜想,莱姆给出的一种答案反而是宇宙级别的终极浪漫。其犀利之处还在于洞察了信息革命后信息过载导致每个人都被更多垃圾信息包裹,不同人群的信息鸿沟可能和星际信息一样费解。将目光回收,我们每个人才是负载着种群信息的独特信使。
-
陈灼的评论
在这样恢弘的杰作面前,任何评语都显得有些多余和渺小。就译文本身来说,十分出色,译注细致,是非常流畅的阅读体验。
-
大风起的评论
《其主之声》应该比《索拉里斯星》更能代表莱姆。情节、人物都不重要,太空歌剧、外星牛仔这类套路更不值一哂,莱姆的科幻可以当作真实的论文研究看,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对终极问题和答案的思索,科学家们的快乐与痛苦,政客和大部分人类可笑可鄙的心态,对那个像要在襁褓中用脐带勒死自己的人类整体命运的预见、警告和悲悯……莱姆的大脑仿佛已与整个宇宙接通,当他以文字的形式与我们沟通时,这本书就像那封“信”一样,我们只在宝藏迷宫的门锁上刮下几片碎屑,就已经满足无比。
正如其他短评所说,动辄“不要回答”、“黑暗森林”、“此作好硬”的读者,实是太浅薄了。 -
库华图的评论
从设定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中的点子随便拆出来都能撑起一个故事,尤其是最后基本上是对”信“这个点子的各种可能的展开。发信者与收信者的有无,各种可能的发信者与收信者都已经被讨论了。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那么从内涵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的内容与自传式叙述的形式,以及结尾最后的延申又有什么关系呢?或者说这个故事的内涵又是什么呢?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在开头就写到的叙述者本身的被误读,没有人理解他自己心中的阴暗,而只是以为其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另一个就是最后的时候,叙述者发现自己也根本没有理解当时共事的几个人。而这种人层面的“交流”的不解恰好和“信”的不解形成了呼应。
正如叙述者在最后所说“…我永远无法克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就像蜗牛,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那片叶子上…”
-
saintdump的评论
赞美。莱姆是那种博识者,不是说样样精通(比如他对测不准原理的理解就有问题),而是连接各个领域知识、将其融贯为世界观的能力,多伊奇曾试图统一认识论、进化论、量子物理和计算机理论,莱姆轻松吞吐,还能把生命摄入低熵、生命是信息媒介、语言是文明框架、基督教性原罪以及二战行刑队和苏式FBI笑话纳进来。这种纵横捭阖的功夫,体现在程序纸塞进自动钢琴弹奏的妙喻,也体现在对知识本身的洞察:有些知识是用来安慰的。这本书其实关于起源,信就像宇宙的圣经,是超出理解的“神之风”,整个计划透着发现上帝匠心的科学史,用假设颠覆假设,“用数学证明赐福”,最终甚至触及圈量子和人择宇宙理论。有时感到世界对莱姆就像一场罗夏测试,别人看到是善恶、人工和必然性,他看到的是随机,却要从中找到确信的救赎,就像芦苇想要思考何去何从。
-
南珂的评论
很难用几句话概括这本作品想表达什么,只能说这绝对不仅仅是一部科幻作品,莱姆用历史的方式写未来,用科学的方式讲哲学。能读到这样的作品是人生幸事之一。
-
困同学需要昨日的评论
他没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也没法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于是他成为了一个科幻小说作者
-
慕明的评论
写得最好的是邪恶科学家自白伪前言。后面的部分就是编文献综述,时间局限性强了点。金句频出但体系不成。在当时没问题,但是没有近五十年来的科学技术进展和思维方式支撑,透露出想象的力量同时也是纯哲学的无力。物理学本身解决不了问题。观察世界,从理论物理到哲学这个跨度是由最底层到最上层,需要建构和概念突破的推演,层级来源于不同学科的层次。是有历史意义的作品,但现在不太能这么写了。和索拉里斯星的区别在于要不要写清楚,以及人的部分。前者么想要不过时就别写太多。后者说明relevance还是很重要的。
-
夏天结束了的评论
别的书:我们收到一段宇宙信号,我们破译了,然后故事开始~
本书:我们收到一段宇宙信号,我们想尽各种办法破译,我们失败了。 -
岩井俊七的评论
像受到宇宙粒子瀑布流洗礼,“具有哲学体系元理论性质的东西”的阅读体验;正如作者跑上来就预警:指望紧张刺激情节耸人听闻的读者,建议把书放下,你会失望的。科学严谨和作者意识流般的叙述,初读略难进入状态,然而正是这种延宕与阻滞,一旦入门,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很难想象本书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与其说是科幻小说,不如说是本在解读“群星来信”的大框架之下、实质是阐释宇宙诞生演化过程、生命起源的哲学书;惊人的难以置信的思维方式的“疏通”,性与传输信息物理学,毁灭的冲动与热力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再壁垒分明;贡献的科幻梗无比密集,逆转宇宙和裂缝、半机械人,文明“冻结”…丝毫不用怀疑不少知名科幻小说从中汲取灵感营养;同样壮阔而浪漫,“地球被一条巨大而无形的粒子河流不断冲刷,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直到万古。”
-
豆瓣会员的评论
今年是莱姆年,感谢所有出版社的出版,感恩你们的付出。我爱的莱姆,每次读你的书,都会让我发现我还没有失去“热爱”这种能力,我无论如何都会爱上你的作品,不管是何时何处,哪一本。依旧是不可知论,依旧是智慧的、博学的、思辨的、幽默的、嘲讽的、怀疑的、关怀的莱姆。天才的莱姆,每一本书,每一个随便拿出来的段落,都够别人延展和抄袭一辈子了,至少我要抄袭!以及,前言和前两章就极其动我心魄,其实我也一样,我是后天才感知到“善”的概念,也因为察觉到自己天生的“恶”的倾向才“决定”去做一个好人的。在别人那里很自然的一个事情,到我这里甚至成为了一个人生目标,“我希望自己做一个好人”,我经常对人这样说,其实于我而言,这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话。
-
Pedro Xu的评论
That no life lives for ever;
That dead men rise up never;
与常见的科幻小说不太一样,但说它是杰作也过誉了。 -
柃葳的评论
既然要以小说作为载体来进一步传达思想核心,那首先要做好小说不是吗,否则堆砌再多的哲学幻想又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另外立论的空中楼阁罢了。科幻小说层面与哲学幻想论述层面没能做到成功融合,最终结果就是表达效果上的双重失败。明明也有在这两点上都做得很成功的人在啊……
-
未曾.的评论
《三体》是我对《艾萨卡的奥德修》的破壁,在先验的失败下。——刘慈欣
下世纪中叶是未来空想小说的时代,是物理学哲学绽放的时代。科学冒险小说不复存在,《银河帝国》将是我最后的谢顿计划。——艾萨克·阿西莫夫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站在《巴别塔》的地面与我们齐平。——特德·姜 -
Luculent的评论
超无聊… 全程发呆。
-
Visin的评论
算是莱姆在伊甸、索拉里斯和无敌号之后“失败的第一类接触”主题的集大成者,浓缩了作者对此议题的思考,说教意味很重,之前有两三次读了英译开头就难以为继,中译虽流畅但也很难进入,想到了PKD的Valis……
虽是好书,但不是我所喜欢的莱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