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画·影Epub+Pdf

物·画·影

作者:[美国] 巫鸿

分类:文化

ISBN:9787208166264

出版时间:2021-7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标签:
艺术史 
巫鸿 
艺术 
物质文化 
艺术评论&理论&艺术史 
中国艺术史 
历史 
视觉 
 

内容简介

◆ 编辑推荐

·

美术史家巫鸿全新力作

一场跟随穿衣镜的时空漫游

崭新视角串联奢侈品、绘画和影像

聚焦全球贸易流通中关于镜像的视觉想象与艺术创造

·

◆ 内容简介

·

从凡尔赛到紫禁城,穿衣镜是否为东西方联合创造的结果?

从怡红院到养心殿,镜屏如何引发中国人关于真与 幻的文学和艺术想象?

从欧洲到全球,穿衣镜摄影模式怎样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从程式到主体,摄影师和艺术家如何以镜子表现个人身份和主观意识?

有座架、可移动的落地玻璃镜被发明,并通过跨国贸易在世界上流通,物品、绘画和摄影由此在全球历史进程里串联起来。帝王、艺术家、作家和民众在与镜像相关的视觉联想和艺术创造中,构建出繁复无尽的时空幻象,既参与着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又总是映射着超乎现实生活的信息。

·

◆ 专业评论

·

在巫鸿的研究里,穿衣镜这一不为传统艺术史关注的器具获得了新的生命,它的“物”与“像”串联起世界贸易、新的再现媒介和现代人多元化的自我表达方式,同时也对艺术史的叙事本身提出新的要求。

——吴雪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

他的著作打破了按照材质分类,按照西方概念讲述中国故事的传统,从基本结构上改变了西方中国美术史传统写作的范式,正在构成一种具有历史关怀的、生动新鲜的叙事。不仅如此,以他为代表的这一代学者甚至在对世界范围内整个美术史学科的走向产生重要的作用。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

巫鸿教授有关中国美术的相关研究,跨越上古与中古时期的墓葬美术、宗教美术与传世书画艺术,兼及史前时代的玉器文化与当代实验艺术,其开拓领域之广、研究力度之深,可谓前所未见。他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当代人类学的思维与视角,创造性地将绘画、雕塑、器物与建筑有机整合为一体,从而发展出一套适用于美术史学科的、能够打通微观研究和宏观叙事的“中层研究”方法论体系,使图像、器物与建筑空间的研究能够与人和时代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相联通。

——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教授、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

巫鸿并未把艺术品作为多样而变化中的世界观的图解。相反,艺术品在他手里成为了历史中的演员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历史的标志物。

——伊万兰•卜阿(Yve-Alain Bois,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前系主任,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

巫鸿希望的,是通过分析美术材料本身找到一条可以跟随的线路,寻找视觉材料内在的演变路径。换句话说,也就是把美术演变的轨迹从这些概念中剥离出来,在美术中说明一个精神性的“中国”。

——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

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

——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

巫鸿先生在解读中国画史名迹时不仅注意重新审视传统的读画方式和内容实质,还充分注意到绘画媒介形式的物质性特征,将绘画置于一种由创作者、观赏者共同参与动态过程,从而丰富和提升了鉴赏这幅名画的内涵和意义。

——赫俊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

◆ 媒体评论

·

巫鸿认为作为处理历史材料的研究者,终能够改变西方中心格局、建立全球性美术史的途径并不是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推演出一套理论话语,而是通过对于历史的具体的作品,通过考古材料,通过历史上的书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提炼出多元性的美术史的概念和叙事方式。

——雅昌艺术网

·

巫鸿是一个有着特定的视角和兴趣,并将这种视角和兴趣沿用到极为多元的研究对象之中的学者。

——《燃点》

·

在如今更趋多样化的美国学界,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可谓是活跃的一个中国艺术学者。他的研究领域跨越了古代与现当代的壁垒,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并互为借鉴。

——《艺术新闻(中文版)》

章节介绍

解题 一个虚构的微电影脚本
楔子 “史前”大镜
上编 物件与映像
第一章 从凡尔赛到紫禁城:东西方联合创造穿衣镜
壁镜的时代
清帝的镜屏
《对镜仕女图》
第二章 从怡红院到养心殿:文学和视觉想象中的镜屏
曹雪芹的镜屏想象
乾隆的镜像幻想
下编 媒材与主体
第三章 从欧洲到全球:穿衣镜摄影模式的流通
克莱门蒂娜夫人的女儿们
新奥尔良的白奴女孩
暹罗国王的妃子
中国:传教士写作到影楼实践
第四章 从程式到主体:在镜像中发现自我
辛亥剪辫纪念照
莫里索的《赛姬》
尾声 大镜的失落
后记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苦影的评论

    有些失望。《重屏》里已有的问题在此书中被进一步放大:镜子是一个非常迷人的主题,能够延伸的艺术、文学乃至哲学思考的确相当丰富,书中的很多单元也都有巨大的思考和扩展空间,巫鸿对空间的敏锐为其对中国古代镜子的研究增色不少。但是,若以美术史研究视之,该书则实在过于分散凌乱,比起研究写作,此书反倒更像是命题式大型展览的图录,比起此前的“纪念碑”“废墟”等概念,“镜子”显然更加缺乏深入对话的学术史土壤,因此全书显得过于泛泛失焦。同时,以如此宏大的镜子母题勾连起对“全球图像小史”的书写,能够分出的岔口实在太多太多,而巫鸿一贯以小见大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此反而成为累赘,让全书几乎无法真正聚焦于任何一个课题上。上下两部分几乎完全脱节,欧洲艺术部分尤其浮泛,更无从佐证开头提出的穿衣镜“是从中国流向西方”的大胆猜测。

  • 晓林子悦的评论

    疫情影响,图书馆都关闭了,写作准备似乎有些仓促。关于《胤禛围屏美人图》、郎世宁的《是一是二图》、金廷标与郎世宁合作的《<平安春信图>通景画》等内容,与巫鸿之前的作品《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和再现》大量重合,关于辛亥革命后的几幅剪辫纪念照的内容,与之前的作品《聚焦:摄影在中国》也基本重合。下编比上编要好一些,在材料的依赖上,也更有新意,更独立洞察。特别是“暹罗国王的妃子们”这部分,泰国王室热爱摄影术以及几位王妃与此有关的地位,这种“业余”摄影所涉及的宫廷层级秩序,古老的东方帝制国家在摄影术这类先进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所发生的潜移默化的改变,是很有意思的话题,材料很特别。

  • 涉江的评论

    阅毕于归家火车上。镜子实在是太迷人了,勾连着梦与幻、真与假、可见与不可见。从炀帝的镜殿到乾隆的养心殿(这里没引Eugene写镜殿的那篇倒有些遗憾)、路易十四的镜厅到莫里索的对镜像,不同时代与地域的人们探索着无限延伸的空间与重叠的自我。可惜的是,这本书最终还是落入了对流行风潮的追逐,虽然巫鸿一直在强调“物”的特性,但在建构宏大全球框架的指向之下,“物”本身的多元意涵反而被稀释了。
    书中有许多延续先前研究的地方,有的很精彩,有的则乏力些;而在一些新扩展的领域,褪去中国/前现代的庇护,则显得分外苍白,比如论述泰王室摄影的部分。
    为后记加一星,巫鸿在普林斯顿树林中寻到了一种很微妙的状态,在那时他拥抱了树林、也(因疫情而前所未有地)拥抱了自己,一如长久伫立于一架大镜之前。好想抵达这样平静的写作状态啊。

  • Venzy-Chen的评论

    一本充满着“流动”的书,疫情期间被困之作,但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后记也写得非常好非常“流动”,重新审视网络资源对于学术研究的意义。在读的过程中想到的一个问题是,当大镜充斥于日常生活中时,该如何看待对镜自拍呢…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横跨考古学、艺术史和物质文化史等领域的多栖学者巫鸿老师的最新作品,以穿衣镜在中西历史中的演化变迁为线索,探究中西近代以降的视觉艺术观念、物质文化生态与文化交流历史。书名中的“物”“画”“影”即为本书论述分析的三个维度,即探讨穿衣镜背后的物质、绘画、摄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演化历程。作者的论述,可谓“君子不器”,信手拈来而又生动易读,其学术视野和公共化表达能力,都让人敬服。

  • L媛媛OVE的评论

    我真的太喜欢这小书了!穿衣镜的艺术小史!巫鸿教授讲得特别有趣!里面关于各个镜子历史的主题,也非常棒!提高了我的审美!

  • 海地sealand的评论

    出乎意料的好看!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作者是个很会讲述的人——典与故,事与物,人文与时空,像一幕幕缤纷交错的文史剧,如此庞杂又清晰的交织在一起又铺成开去,读起来趣致盎然~

  • 李厂长的评论

    以国内外的穿衣镜为原点无限延伸得艺术史小书,好赞,吃着晚饭就看完了,知道我最近喜欢这种内容吧,想学!啥都想学!

  • 长安的评论

    提供了许多不那么通识但令人惊奇的知识点,比如女摄影师暹罗妃子奕·汶纳与哈瓦登夫人,比如赛姬和镜子以及莫里索,比如通景壁画与镜屏与玻璃镜插屏。研究艺术史的最高境界真的是旁会贯通,竟然从一面镜子为契子而引出了中西历史里的诸多领域,真·学无止境。

  • Pavilion Luc的评论

    更像是作者关于重屏著作的延伸,体现古人对光线和重影的复杂感触,既奇幻又怀古。最精彩之处,在于落地镜在西方推广后,在清朝鼎盛时代的变形,尤其是在幽深的禁城宫殿内,让天子们重视自我。镜子承载了更具意义的是一是二图,西方的新生事物总是在这个帝制国家被赋予艺术乃至哲学的价值。相比之下,关于废奴,剪辫,早期摄影的几个段落,却是不知所然。不过很荣幸,成为最早一批拜读巫大师新作的读者,并留下片语。

  • ici的评论

    物质文化,艺术史和全球史很好的结合,以穿衣镜为线索穿梭古今中外。巫鸿老师的创作力和思路的开阔真的惊人~

  • 把噗的评论

    镜子和交媾是污秽的,因为它们让世界增殖。(博尔赫斯)穿衣镜说到底还是镜子,镜子能阐发的意义它都有,那么如何展现穿衣镜的独特性呢?巫鸿力有不逮。

  • 蚂蚁君的评论

    小题目见大功力,以穿衣镜为线索,结合艺术史和物质文化史,实际上延续了作者一直以来对空间的关注。清代贵族女性、好莱坞女星和梅兰芳铁镜公主扮相的镜前照放在一起讨论非常有意思,作者真的太会组织材料了!

  • 黎戈的评论

    把穿衣镜这个“物”,放在全球文化交流语境中来考量,从红楼梦到美洲奴隶照片,从家居配件到艺术创作,从设置幻境的工具到摄影道具,从投射虚空间到自我映像,不同于一般的格物,更立体多元的文化论文。

  • Derridager的评论

    有一些是之前的书讨论过的,有一些是策展的内容(有两幅主要的材料都曾经在19苏博画屏展展出过),所以整体并未多么新颖,论述也常常戛然而止,稍显奇怪。书中有不少性别化的分析,大概与镜子和自我、身份的密切关联有关。有一些资料来源有些奇怪,比如直接饮用维基百科,还截图了《上新了故宫》(刚好,我恰好只看了这个综艺讲倦勤斋的一集)。如果说后者是因为物理的流动性在疫情期间受限,前者就有些不应该了。很难定义这本书,用穿衣镜作主题的意义不够明确。

  • sanliy的评论

    这本书其实可以看作是《重屏》的另一种延续,针对材质or媒介的艺术史爬梳。什么时候我也能这般高产,游泳、策展、出书、策展,:)

  • 七亩心田的评论

    还是想感慨一句创作力惊人。巫鸿作品的魅力是打哪来的呢?总读得欲罢不能

  • 的的咔咔湖的评论

    玻璃镜的发明肉眼可见地给当时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带来了新鲜的刺激,传统的绘画和建筑结构与穿衣镜结合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进入现代,摄影技术的加入又给人们的自我表达增添了新的玩法,最后尾声结于电影对大玻璃镜的运用,作者的思路可说非常明晰晓畅。能用穿衣镜这样一个小物件把这么多素材串联在一起真是令人佩服。

  • 鳕鳕的评论

    作為學術論文或許在結構上前後聯繫不夠緊湊,但實在是太過靈動的作品,給無比常見的意象「鏡子」做出了極富新意的詮釋,一口氣讀下來真有神遊四海之感。連後記也無比優美。

  • 文在兹的评论

    好读且涨知识的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