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作者:[英]魏泓(Susan Whitfield)
分类:文化
ISBN:9787513933438
出版时间:2021-3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标签:
历史
丝绸之路
考古
文明史
文物
物质文化史
物质文化
内容简介
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
十件古物讲述各自跌宕“人生”
层层破解文明的千年“奇案”,
连缀起跨越欧亚非的丝绸之路大网络!
内附8幅高清彩色地图和43幅精美图片
◎ 编辑推荐
☆ 丝绸之路领域权威学者魏泓经三十余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
☆ 一桩桩扑朔迷离的丝路“奇案”——汉墓中为何出现草原耳环?北周将军为何青睐希腊神话?非洲修道院为何藏有中亚古钱币?风水符箓和占星术书为何现身于偏远的敦煌古城?“破案”关键尽在十件古物中。
☆ 一部了解丝绸之路的必备百科手册——大量一手史料和最新考古成果,全方位解码丝路文化基因,既探明玻璃、丝绸、纸张、印刷等技术的发明与演变,也揭晓了各大陆上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相互影响,文化与思想的相互碰撞与交流。
☆ 一次千年前的全球化之旅——物与人的羁绊、人与人的牵连、千百次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共同编织了一张跨域欧亚非的宏大“丝绸之网”。
☆ 一场丝绸之路的视觉盛宴——内附8幅高清彩色地图和43幅精美图片,生动还原古丝绸之路的奇丽风采。
◎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穿越了沙漠、草原、高山和江河湖海,数不尽的物质和文化在其中诞生,形成了璀璨的丝路文明。作者从中拣选了十件古物,将它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展现了物质的工艺和形制、主题与纹饰,也讲述了人与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是谁创造了物质?谁带着它们跨越山河?谁将它们视为珍宝、奉为圣物?它们被谁遗弃,又被谁从层层黄土中发掘出来……物质与其背后的人和社会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彼此碰撞、交融,经济、制度、技术和思想在传播中不断发展和演变,这一切都融汇成了一部生动有形的丝路文明史。
◎ 专业推荐
没有一本书能像《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这样贴近丝路生活。
—— 卜正民,《纵乐的困惑》《维米尔的帽子》作者
通过本书,魏泓再次向读者证明,她是当之无愧的研究丝绸之路的杰出学者。该书展示了作者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全面掌握,也体现了她从特殊到一般、从单个物品到整个研究领域,流畅叙说这一重要时期及其故事的能力。
——《中亚观察》
魏泓的新书是一个书写物质历史的绝佳范例。
——《亚洲研究》
没有人比魏泓更了解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通过对丝绸之路文物的广博且深入的研究,魏泓带领读者走向广阔时空中的各个角落。
—— 刘欣如,《世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作者
章节介绍
致 谢
引 言
第一章 草原耳环
第二章 希腊式玻璃碗
第三章 贵霜钱币窖藏
第四章 阿姆鲁克·达拉佛塔
第五章 巴克特里亚壶
第六章 于阗木板画
第七章 蓝色《古兰经》
第八章 拜占庭猎人丝绸
第九章 中国历日
第十章 不为人知的奴隶
注 释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陆钓雪等待瑶宝的评论
《古兰经》用阿拉伯语写成,所使用的字母很可能是Nabataean创造的。纳巴泰人于公元前1千纪中期在约旦的佩特拉附近建立了一个王国。已经发现的使用这种字母的阿拉米语铭文,其年代为2世纪。较晚的文本则写在莎草纸上,表明它已经向手写体发展。几个世纪后,这种字母演变成阿拉伯字母。最早使用阿拉伯字母的是一则三语铭文,分别使用了希腊语、叙利亚语和阿拉伯语,写于512年。尽管《古兰经》之前的一些文献(以诗歌为主)保存了下来,但作为书面语的阿拉伯语是随着伊斯兰教的崛起而发展和繁荣起来的。最初的字母体系在阅读时会出现很多含糊不清之处。几乎可以确定,按照教规制作的书面版《古兰经》至少是推动这套字母体系完善的一部分原因。《古兰经》写本所使用的字母直到11世纪才以伊拉克的库法为名,被称作“库法体”。
-
后浪的评论
十件古物讲述各自跌宕“人生”,层层破解文明的千年“奇案”,连缀起跨越欧亚非的丝绸之路大网络
-
晓林子悦的评论
丝路著作大热,难免良莠不齐,尤其这类物品和文化交流史,容易写成百度百科式的、资料堆积的词条解释。这部作品很不错,大量相关的考古、历史文献证据,整理得细致紧凑,不浮于表面,是下了工夫的。技术、贸易与历史背景结合得也很好,论述没有脱节感。十件古物,最后一件,是奴隶。那个时候,奴隶也是物品。回头品味前面九件古物的讲述,可以发觉,技术、贸易与历史背景结合得也很好,论述没有脱节感。十件古物,最后一件,是奴隶。那个时候,奴隶也是物品。回头品味前面九件古物的讲述,可以发觉,作者不止是在说物,是有历史观察和历史分析容涵其中的。
-
陆源的评论
对于作者来说,此书近于学术散文,又因其散,不像《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那般着力。但对我来说,正是要取其散,利于我因写作而实施的撒网式、检索式阅读。另外,由于作者的史学思想终究是凝聚的,所以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例如作者在书中多次提示读者注意,古代某些禁令的反复颁布,可能恰恰说明禁令针对的行为根本无法杜绝,法律有时候是指明了理想方向,而现实却不甚理想。总计十章,在我看来,各章水准并不一致,似乎逐步提升。无论如何,作者还是很能打的。
-
伲凹的评论
从“十二种唐朝人生”到“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魏泓再谈这连接中国和远东,中东及欧洲的贸易路线网,这一次不仅是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更是沿着丝绸之路的人与物之间的一次对话。
-
Sasyier的评论
浓缩且凝练,每一章其实都能单拎出来出本书。citation非常有参考价值,可以当作一本科普书单
-
mumudancing的评论
合上书我仔细一想,如果没有文字的话,这本书就是彩页中的9张照片。然而有了文字,它从照片变成了东西,变成了东西的来处,变成了东西制作的过程,变成了那一整段被风沙掩埋的历史。最后一章非常震撼:人是东西吗?不是。可是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甚至到现在),是的。
-
汗青堂的评论
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8幅高清彩色地图与43幅精美图片,十件古物自述十段各异的冒险“人生”。
-
贺拔岳的评论
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往往需要借助一些介质,通过文字图像是一种方式,通过实物物质也是一种方式,这就是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本书就是从十件古代器物里,以小见大,讲述丝路文明的不同侧面。
本书强调器物和人的移动性,移动性正是丝绸之路最大的特点之一,古往今来中外的众多商人、强盗、使团、军队活跃在这条浩瀚无边的道路上。真正留存的下来的器物非常稀少,因此也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了。
-
麦田圈212的评论
以物见史
-
无斋公子的评论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将东亚、中亚、印度、西亚、地中海等世界几大文明圈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带一路”的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而另一头则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则是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广大腹地国家。
-
白小树的评论
在史学家的深挖细究中,一件件看似普通的器物,化作串联起漫长丝路的线索。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文物碎片,密密地交织成一张宏大的文明之网,这大概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浪漫。
-
鱼的九思的评论
比作者的另一本“丝绸之路 : 十二种唐朝人生”强多了
-
陈茉不能说话的评论
器物背后,不只是器物。万物皆有灵,每一件器物皆有其“传记”,它的原材料、制作工艺、运输过程,它与使用者、收藏者的纠缠与情感,它背后所牵连的人类文明,都值得我们探寻。
-
点点的评论
其实也就这样
-
char的评论
瓦特河谷在印度西北角。提起了犍陀罗,那是与罗马艺术充分融合,独树一帜的佛教造像艺术。提起巴米扬大佛,那是01年被塔利班炸毁的人类隗宝。 想起那副于阗木板画,多地的宗教文化在西域绿洲慢慢纠缠。延伸到现代,又有许多可讲可叹的故事。科技发展越快,消逝的事物离开得也更快了。 而这本书,带来了好多遐想。
-
lcsun的评论
不是全局,而是通过对十件从丝路上挖掘出来的古物的朔源,分析其制作与生产、贸易与流通,尝试还原某一些片段时空里丝路的图景,追踪其时人类生活史的变动。颇有年鉴学派的风骨。
-
HeyMarjorie的评论
作为丝路迷,读得很爽。魏泓这本比她之前那本唐朝的十二种人生好太多了。由十种丝路物件延伸出来去看整个中东的历史、文化,考证每一个物件为何制作、如何制作、来自何方,每一种原料的背后甚至都涉及了当时各个不同民族的的贸易、文化和交流。今天我们谈全球化,殊不知在几千年前,在人类文明初露曙光的时候,这些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早已经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连接,而正是基于此,我们今天才能拥有如此灿烂美妙的人类文明。
-
HeliumTrois的评论
我特别喜欢卜正民在《维米尔的帽子》里提到的“因陀罗网”的说法,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普遍联系,可以从一个点窥见万千世界;这本书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而且证明了“全球化”比我们想象的更早,三四千年前文明的广泛交流就已经存在。还是说几个印象比较深的点吧:
1.好多章节讨论了器物的历史背景、工艺、贸易路线等等,虽然不深,但有很多让我感兴趣的奇怪的点,比如有些文明分不出蓝色和绿色,用希腊字母写的希伯来语书信等,中国和西方习俗的关联等等,可以深入研究
2.我自己还是太缺少中亚古代历史的知识,什么嚈哒、贵霜之类,迷迷糊糊
3.考虑到最后一章说的是奴隶的故事,这个译本的副标题用“十件古物”是不是有欠考虑? -
朱雀的评论
故事生动,脉络清晰,好读!
就是注释有点太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