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葬Epub+Pdf

归葬

作者:李华

分类:文化

ISBN:9787547322147

出版时间2023-9-15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标签:
 

内容简介

动荡年代,生命如此短暂,哪怕高门贵胄,死亡一来,也要“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终于“扃幽户以大毕,诉玄阙而长辞”(陆机语)。一千多年后,终于有机会重启那扇“幽户”,面对灰烬式的遗存,还能不能读出曾经有温度的生命历程,来不及完成的人生遗恨?本书将“归葬”视为中国文化 “个案”,以六朝为背景,去理解中国人在终极安顿途中的文化再造:一项习以为常的“传统”如何被遗忘、被更改、被选择性保存?旧观念旧习俗对新社会的权力秩序、个人身份建构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人文化逻辑中的个体自由与家国想象如何产生与演变?

章节介绍

不确定时代的安顿—与蒲慕州教授一席谈(代序) / i
第一章 前 言 / 1
一、个体安顿,穿越古今的难题 / 1
二、汉代“归葬”所向:权力、血缘、地缘 / 4
三、六朝“归葬”,沿袭不改吗? / 9
四、新文化史路径与史料运用 / 14
第二章 琅邪王氏的归途 / 23
一、白石墓的建造及威权性 / 24
二、侨置故壤与归正首丘 / 31
三、假葬还是永葬? / 38
四、不葬在白石的王氏成员 / 59
五、以简为归 / 72
第三章 看得见的归葬 / 77
一、归葬建康 / 77
二、陈郡谢氏:淝水战后至刘宋初年的葬地选择 / 83
三、归葬与兰陵萧氏郡望 / 90
四、新社会,旧葬俗? / 111
第四章 礼俗之变,权力之“归” / 115
一、死后世界的想象与“丧”“祭”诸环节 / 116
二、世家墓葬墓内祭祀空间 / 135
三、丧服制度中的变礼与现实 / 149
四、文献中的“归葬” / 155
五、小结 / 162
第五章 “归”的象征意义 / 167
一、吊唁、诔碑、墓志铭中的士族交游圈 / 168
二、女性之归与夫妇合葬 / 178
三、归的新指向:山水与隐逸 / 180
四、历史层累下的文化之“归” / 193
五、小结 / 198
第六章 结论 / 201
一、“归葬”现实安排与解释权 / 202
二、“归葬”所见世家大族内部的连接与分化 / 205
三、“晋制”再思考 / 210
四、士与“归” / 213
附 录 / 217
附表1 :琅邪王氏部分成员葬地以及卒年 / 217
附表2 :象山王氏墓相关资讯(参考考古报告) / 219
附表3 :四座代表朝廷礼仪的大墓与仙鹤观M6的比较 / 224
附表4 :六朝世家大族鬼故事 / 226
参考文献 / 241
后记 / 265
致谢 / 271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单衫杏子红的评论

      《归葬》的作者李华,选择了这个非常小众的话题,却在这个话题中,总结出了中华文化的大众特色。

      归葬是血缘和地缘的融合,是一个家族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作者以归葬为视窗,以3~6世纪的士族为标本样方,在中华文化之树上横剖了一刀,让我们观察这棵树的年轮。

      就像我们观察年轮能得到气候、天文、医学和环境等方面的历史信息一样,归葬,也能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

     

  • 桃桃鹿鸣的评论

    屁桃读史2402 4.5星,0.5星为作者工作二十五年后有勇气跨专业脱产攻读历史学至博士毕业的勇气与恒心。本书作为博论,试图从考古遗存与文献资料探知东晋-南朝士人丧葬观念转变与“归葬”心态及涵义指涉的演化。有点另辟蹊径的意思,看得出读了很多(研究)文章,但总觉得归纳单一、发散有限。数处笔者认为实无法从前文推出结论,几处章节也不太连贯。PS:附录4的南朝士族鬼怪小故(ba)事(gua)总结太有意思了,看了n久。

  • Katherine的评论

    算南京旅游册了

  • 以逆为名的评论

    “归葬”是一种人类学和文化学意义上的行为,而作者将之视为“话语(discourse)”,研究它背后的政治和权力属性。“葬”会在物质世界留下印记,而“归”则进入了精神世界的范畴,这两者互为表里,映射到南朝士族的身上则更凸显家国凌乱对个体心理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依靠考古学的材料,另一方面参照文字记录,作者发现“归葬”的语义与实际行为间有着诸多灵活变通之处:卫玠和兰陵萧氏的案例带有明显的政治化意味;而琅琊王氏各房支族的选择,则带有开枝散叶、构建新社会认同的倾向。此外,作者书中还谈及丧俗的汉制与晋制之分。丧俗的演变由繁至简,这种变化不仅因为战乱后的经济萧条,其实也是无所寄托的心灵在生死观念上的展现——当流浪的个体需要在家国与山林之中二选一时,归去何处就成为了南朝士族们必将面对的一个终极问题。

  • Lee的评论

    1.以琅琊王氏为例,第一代还有很强的北归情感,但二代三代时,归葬实指在江东的墓葬,江东父祖新坟地已是家族认同所在。其墓的简陋也未必是为了北归而假葬,合葬单人墓区别,道教丧仪等可能都是影响因素。
    2.归葬与利益挂钩,王导为卫玠改葬,来安抚苏峻乱后的士人;温放之借父温峤归葬营建家族墓,唤起朝野关注有功之臣。
    3.过度重视土地与血缘的古代社会,迁徙非但不会取消归葬,反而让它获得新生,重拾血缘与地缘关系,齐梁皇室归葬武进陵,使家族越入高门。
    4.以威财陪葬来判断墓主身份高低在晋制并不实用。东晋初,礼制未振,新出门户为了提升地位,违礼僭越也很难被追究。如太原温氏,广陵高氏家族墓可能比琅琊王氏更奢侈。

  • 一一的评论

    归葬洛阳邙山成为无数文人的梦,回不去的北方。永嘉南渡,新的归所和新的依附。北归的期望,假葬的墓穴,家族聚葬超三代新的祖茔便产生了。晋制的重要特征是薄葬减省,不同于汉制。墓内祭祀空间发生实质性缩减,删繁就简代表时代或家族。六朝人物以清贵、简、素为上品。归家族,回归家族,建功立业,传承子孙;归山地,远离名望,修佛修道,物我两忘。

  • 电轮法王杨永信的评论

    “归葬”既是葬俗,也是“话语(discourse)”,作者透过“归葬”观察六朝士族的文化特质、家族连结与政治心态。第一代渡江士族或许还抱有北归之心,但第二、第三代及以后士族则只是利用“归葬”来维系家族声望与权益,此时江南即是吾乡;而“归”的指向也愈发抽象化,从故乡拓展至自然山水,从地缘地理跃升到道法天地,在由吊唁、诔文、志铭、诗赋往来唱酬构成的士族文化空间里,窥见流寓失所的彷徨和重新安顿的豁达。“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扃幽户以大闭,诉玄阙而长辞”。
    其中对于“薄葬”和“晋制”的思考有趣,但全书结构较散,主题略大,有“意犹未尽”之感。

  • 浮一大白的评论

    有启发

  • 专程路过的评论

    形式大于内容,过于文化情怀了,基本上看每章总结就可以了。

  • Vobo的评论

    我也在找自己的归葬地了……………

  • 晓起的评论

    被名字吸引,读了一本博士论文。。。

  • 宫保鸡丁的评论

    很有意思,死亡事实上更应该被视为“去”(去向一个未知之地),却被描述为“归”,这不能不说是活人们的自我安慰。但是“归”是“归”向何处?是地理上的一个特定位置,还是家族长辈埋骨之地?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李劼人小说《死水微澜》里的郝家,曾祖在咸丰年间入川镇压民变,死去后一直停灵在江南会馆,到祖父辈才决定在四川购置风水宝地安葬。虽然祖父嘴上说要“守庐三年”,还希望子孙可以在祖茔之畔读书,这种理学做题家的幻想别说子孙做不到,他自己都做不到。

  • 叶话的评论

    从以土地宗族为归,至以家为归,再至以山水为归。远近之间,有动荡无奈,有话语争夺,有情志寄托。“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惟仁与达,吾二子有焉。”

  • 秀逗君的评论

    写的真好,我觉得应该是史论性质的博士论文,但最后确实拔到了哲学的高度,我感觉作者提出的中国个体的自由与西方个体自由的内涵之比较,特别有意义。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最自由的六朝时期都没能萌发西方式的自由与民主呢?可能答案有几万种,反倒看了一点书以后,越来越觉得人性恶才是最重要的因,而中国人的人性尤其恶,恰逢看了几眼董宇辉和俞敏洪的直播。归葬到最后,感觉就成了入世和出世的问题,小的时候有人给你画圈圈,长大了你自己出不来也不想出来了。想想真的很累。

  • L'héritier的评论

    新文化史,社会科学理论,新材料,向往的感觉

  • 这么近,那么远的评论

    “动荡年代,生命如此短暂,哪怕高门贵胄,死亡一来,也要“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终于“扃幽户以大毕,诉玄阙而长辞”(陆机语)。一千多年后,终于有机会重启那扇“幽户”,面对灰烬式的遗存,还能不能读出曾经有温度的生命历程,来不及完成的人生遗恨?本书将“归葬”视为中国文化 “个案”,以六朝为背景,去理解中国人在终极安顿途中的文化再造:一项习以为常的“传统”如何被遗忘、被更改、被选择性保存?旧观念旧习俗对新社会的权力秩序、个人身份建构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人文化逻辑中的个体自由与家国想象如何产生与演变?”

  • 谨知的评论

    看了前两章,兴致缺缺。
    还是那么个道理,历史问题要回到历史情景中去,才有探究的可能性存在。

  • 飘来飘去的评论

    史学研究有三宝,脉络比较反思好。归葬演出权贵享,平民百姓安何方。如今死人亦有编,事业单位殡仪馆。

  • 我的红官师父的评论

    好快的引进速度啊,什么时候能把游逸飞先生的著作引进一下呢?

  • 幼稚园园长的评论

    读的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