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为业Epub+Pdf

以文学为业

作者:[美]杰拉尔德·格拉夫

分类:文化

ISBN:9787544798266

出版时间2023-1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标签: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杰拉尔德·格拉夫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这本《以文学为业》是他关于文学教育体制史的经典著作,也是美国文学博士课程中的常见教科书。

本书详细介绍了美国文学教育体制的发展历史,内容清晰,论证有力,并引用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格拉夫教授想要强调的是文学教育的“过程”,即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文学理论的结果,还要让他们理解取得这些结果的过程。

如果你对美国文学教育体制的发展历史感兴趣,这是一部不应错过的基础理论文献。

【内容简介】

《以文学为业》挖掘出了长久以来我们已经遗忘的、曾经创造了我们现在正在阅读的文学体系的理念与争论。杰拉尔德·格拉夫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近代文化体系的激烈碰撞,以及在一个世纪以前我们是如何进行文学教育的。

文学研究者的观点分歧往往不为本科生所知,没有成为他们学习的对象。人们假定,学生应该知道他们的老师通过争论得出的结论,却不需要知道产生这些结论的争论。文本不会告诉我们它们要说什么,而为了有效地针对文学进行阅读和写作,学生需要批判性的对话以及批判论证的语言。

【名人评价及推荐】

[本书]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研究著作,他向我们展示了制度是如何塑造文学思想的,并提出了关于如何改变它们的建议。

——《诺顿理论与批评选集》

章节介绍

二十周年版序言
致谢
第一章 导论:人文主义神话
第二章 传统学院
第三章 演说文化与英语教学.
第四章 调查研究者(1):新兴大学
第五章 调查研究者(2):文学系的起源
第六章 通才的反对
第七章 开端的危机:1890—1915年
第八章 学者与批评家:1915—1930年
第九章 寻找一种秩序准则:1930—1950年
第十章 通识教育与批评教学法:1930—1950年
第十一章 历史与批评:1940—1960年
第十二章 大学里的现代文学:1940—1960年
第十三章 美国文学研究的前景
第十四章 从白手起家到成为惯例
第十五章 传统与理论
注释
索引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基瑞尔的评论

    卒仔市井的我,只看大标题,误以为是“以文学为(职)业”,即刻购入;但直到看到原文标题以及更多介绍,才发现应该是(授)业。即使作为一本正统、学术向的文学研究书籍,看的时候很难不想到吴珊卓之前那部《英文系主任》以及今年《幸运汉克》不约而同地对准英语文学专业以及它们在剧中被进行的寥寥几笔刻板印象的刻画(毫无前景、挣扎、没有实用性…)。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英语教学、文学批评等学科发展的演进,而不同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改变也有得到介绍。有些干,但信息挺丰富。【2023 #180】【艺术与社会 #3】

  • Wave的评论

    以文学为业会让人误以为是一本类似于以学术为业的书,然而本书探讨的实际上是美国英文系的历史变迁。

  • 隐形墨水的评论

    文学院离文学最远,大学无法自辨其身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阐释永远在文学作品中寻找“隐藏的意义”,而后演变为代表了一种“艺术色情学”的反对阐释的时髦论战,当文学成为一种理性,那一定是一种德里达所批判的白人男性罗格斯中心主义的理性。解构主义的文本僭越反而间接地给文学以庇护,并保持其在文化的高台上,解构主义对于作者的僭越式解读激活了一种新的文学推崇——崇拜对象不再是永恒、静态的完美,而是恐怖、陌生化、僭越的他者性,即所谓”指涉性偏差令人眩晕的可能性“。这种被赠予的文学之死,却赋予了文学的全然他者性,这种倾向本身的否定性赋予了它滋生的理论自觉和自我批判,文学也终于有机会达到自我本身的回归。

  • 山岳潜形的评论

    一部专业的美国的文学史,也可以说是以文学为线索梳理美国通史。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讲文章有些东西读起来还是很“晦涩”。但是总体的主线还是很明朗:作者反对将文学实用主义化、区块化,要重新发掘文学的明智、教化功能,而要实现这种目的的途径就是学术争论、打破区块化。

  • 三千院若璃的评论

    Thoughtful and Insightful。雲端裡看廝殺,分講處來往辯駁很見思緒與關切。學術是頂大帽子,是開飯的本錢,但在學科史上學術一直是文學學科對話的對象而不是依歸。私以為自學科史尋覓自覺遠勝於從流於現存體制臧否自樂。

  • 约安的评论

    从古典学、修辞学和演说术对“绅士教养”的追求到语文学繁琐的语法和词源分析,再到实证主义者的文学史模式,其间夹杂印象主义的“胡言乱语”和新人文主义者对“通才”和“人文主义理想”的憧憬,最终过渡至新批评和文学理论——一部美国大学文学研究的历史图景映入眼帘。作者尝试解释“文学研究”为何一次又一次走入二元对立的怪圈,而这种对立和冲突本身却被学院“领域覆盖”原则所遮蔽,最终导致诸研究范式之间未能产生良性互动,无法突破程式化循环的宿命。

    又一部优秀的学科史和体制史著作,读完收获颇丰,阅读过程中联想到《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和《文学的第三共和国》,不禁想问:为何俄罗斯学界至今未见类似的学术著作?期待。

  • 吴振宇的评论

    一本描述美国大学文学专业,以及由其衍生的文学批评职业兴起和发展的学术专著。第一感觉是作者真敢说啊,自己也是业内从业者,把一些业内积弊已久的缺陷不足完全直言不讳地说出来了,而且有些现象在遥远的彼岸—中国也产生了巧合的回音。例如“每一个解释者都自顾自地做出新的解读,并期望他的竞争对手也同样如此”,看来学术界都会经历这些问题,没有地域的限制。印象比较深的是作者对一类持自由人文主义立场的通才的解说,其实这些人恰恰是我理想中文学批评家的样子。但我觉得要把课教好,培养几个优秀的博士,然后又得把批评文章写好真的太费精力了。不过还是有人能做到的,韦勒克、特里林都还是不错的。另外作者对新批评学派在美国的崛起做了一场很详细的发生学的考察,不过他本人并不什么同意新批评派完全只重文本而剥离语境的做法。

  • -schwerelos-的评论

    历史梳理为主,新东西不多(新批评占的篇幅有点太多?)原著07年的,关于当代理论和对“批判”之批判现已有更多论述。译本勉强可读,有几处明显是学科专业性不足的错误,比如Wife of Bath译成“巴斯的妻子”(…)metaphysical poet应该也不是“形而上学诗人”吧

  • 沐乙的评论

    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可能会有些不容易。这是一本对美国文学体制史的详细记录和深度剖析,里面通过对不同时期文学专业开设的境况描绘和相关的激烈评论表现出一个个时期鲜明的文学图景。尤其是各种对当时文学专业课堂的描述,让人不由得代入其中,又忽然反思这种情况好像依然发生在当代。我也会经常的思索文学到底需不需要研究,还是凭感觉自然流动去探寻;学习中是攻一专之长还是和各学科脉络纠缠互通,我想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作者把各个时期的争论点在此详细记录,也保有自己的观点。无论是文学本身还是教育,都有一条非常艰难的路要走,而以此为业的积极者也将会继续探寻。我觉得这本书更适合文学专业和从事文学教育的朋友,也许会给你们带去不小的启发。

  • 无事小神仙的评论

    刚看完第二章就赶忙来豆瓣上逛一逛。“文学”这门学科的谱系学如何?语文学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关系是什么?20世纪的文学教育是什么样子的?为何利维斯与布鲁姆高扬经典,它们所说的经典指向什么?人文学科与智识生活、公共议题的关系是什么?……..这本书解决了我的部分困惑,谢谢编辑。作者的《学术迷途:僵化教育对智识生活的桎梏》也想看,求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