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
作者:[美]苏珊娜•卡哈兰
分类:文化
ISBN:9787521729429
出版时间:2021-7-30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标签:
心理学
精神病
纪实
纪实文学
美国
奇怪的东西
外国文学
历史思考
内容简介
为何精神疾病会被轻易误诊?精神病究竟应该被如何界定和诊断?如何区分大脑疾病和精神疾病?
1972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罗森汉进行了一个惊人的实验:他和其他7个正常人伪装了幻听等症状,结果被“成功”地诊断为精神病患者,顺利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这项实验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了深远影响。
1973年1月,罗森汉教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达9页、名为《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事实是,我们早就知道诊断常常是要么没用、要么不可靠,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使用它们。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无法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三十年后,《神经与精神病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罗森汉教授的结论“就像一把匕首插入了精神病学的心脏”。
在这本新书中,苏珊娜·卡哈兰基于其个人经历及对精神病学史的深入调研,为我们打开了精神病学神秘的大门,让我们对精神病史及精神病诊断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获得了更多的启发。
章节介绍
前 言 精神病学史就是一个雷区 III
第一部分
第1 章 我的大脑“着火”了 003
第2 章 内莉·布莱去精神病院当“卧底”了 015
第3 章 我们为什么会得精神病? 029
第4 章 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 043
第5 章 寻找神秘的罗森汉 053
第二部分
第6 章 为何去精神病院当“卧底”? 065
第7 章 制订“卧底计划” 077
第8 章 启动“卧底计划” 091
第9 章 第一次住进精神病院 101
第10 章 精神病院的9 天体验 105
第三部分
第11 章 寻找其他“卧底” 135
第12 章 只有病人知道谁是正常人 149
第13 章 罗森汉到底想保护谁? 161
第14 章 比尔·安德伍德的8 天卧底经历 167
第15 章 与众不同的11 号病房 183
第16 章 精神病人也有行为正常的时候 193
第17 章 罗斯玛丽·肯尼迪的遭遇 201
第四部分
第18 章 发现罗森汉笔记中的错误 213
第19 章 揭开罗森汉研究的疑团 223
第20 章 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是怎样制定的 235
第21 章 挑战结构式临床访谈 243
第五部分
第22 章 没有写进报告里的假病人 261
第23 章 罗森汉为何删除研究数据 279
第24 章 精神卫生保健体系的惨状 287
第25 章 寻找真正的假病人 299
第26 章 盛行的学术欺诈之风 321
第27 章 信任是治疗的基石 339
结 语 357
致 谢 363
注 释 369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阳极-半导体的评论
1973年1月,罗森汉教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达9页的文章《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他在文章中说,“事实是,我们早就知道,诊断没用,也不可靠,但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依靠诊断。现在我们知道我们无法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三十年后,《神经与精神病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说,罗森汉教授的结论“就像一把匕首插入了精神病学的心脏”。
-
……(的评论
推荐给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相关从业人员。曾经在上Abnormal Psyc的时候,教授引导我们讨论了很多话题,包括但不限于:误诊,精神疾病的标签化,对于患者的诊断,手册的缺点,(美国的)戒毒所的利与弊,药物是否可靠等。大部分话题都在这本书里被提及。而至于书中提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造假一事,以2018年曝光的津巴多的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中伪造数据最为出名。而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相信一切会变好,但不能漠视“精神疾病患者”正承受的痛苦
-
亲爱的腰间盘的评论
好像除了罗森汉以外,其他的病人确实是真的?
精神病学编年史+罗森汉实验揭秘(很多地方的用词用句像极了侦探小说)而已,对这本书的期望太高了,以为可以看到西方对仅按照DSM对精神疾病进行诊断进行了改进,但其实并没有。精神疾病的误诊率高、诊断过程中的实验者效应纵跨60余年依旧盛行。
罗列的事实和别人的话太多,总结性和分析性的内容少,导致读起来感觉散,甚至逻辑关系也不清晰。
翻译不好。
最后一章讲信任是治疗的基石,可能精神病学太年轻,太让人看不到希望了
-
丁丁虫的评论
伪装成精神病人潜入医院,然后恢复正常人的举止,医生就应该马上放你出来?所以比方你说因为心肌梗塞紧急送往医院,进了医院大门自己苏醒过来了,医院就该马上赶你出门?
-
Touch me的评论
从开始的兴致勃勃到中期的感动不已,直至最后深感复杂,无论是罗森汉还是精神病学,对我来说都是需要敬畏的人与物,为作者孜孜不倦去寻找一个答案的精神而感动。如果罗森汉放弃名望而将所有真实数据展示出来,是不是精神病学界如今的发展会更趋近于完善?真是难以回答的问题。毕竟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击中了大部分人的心。
-
桃花石上书生的评论
这本书主题可说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作者去调查1973年著名的文章《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经过深入调研,最终遗憾地认为文章里的举例有很大的造假可能——虽然这篇文章对于提高患者的待遇、唤起人们广泛的人文关怀,有巨大的作用。从书里得知一种病:自身免疫性脑炎,体内产生了攻击自身脑组织的免疫性抗体,从而引起类似精神病的症状——作者被误诊过,也因此萌发了对精神病学的兴趣。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人体真是太奇怪了!
-
私享史的评论
本书前两部分作者故意误导读者,以为她是要借经典的罗森汉实验来抨击精神病学诊断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再往下读发现她要抨击的是罗森汉实验本身,因为它竟然是一个存在严重学术造假的研究!解密过程非常精彩,特别是罗森汉与罗伯特·斯皮策的相爱相杀,犀利的斯皮策其实早就发现了罗森汉实验的猫腻,却只是进行了学术批评而并未揭露其学术不端,因为他要利用这项轰动的研究来推动DSM-II的修订,于是造假的罗森汉实验换来了切实的学术贡献——把统治精神病学领域的精神分析玄学赶下了神坛,把同性恋从DSM中除名。在这条侦探破案主线之外,作者也确实指出了美国精神病学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多么希望有中国作者来关注我国精神病学领域的问题啊。不足之处是部分章节行文啰嗦,作者太喜欢扯一些无关宏旨的闲篇,正文没说够还加注八卦,毫无节制!
-
小可乐不喝可乐的评论
这本书涵盖的知识面特别广,被安利了好几本书和好几部电影。
-
韧勉的评论
1972年斯坦福的心理学教授罗森汉与七位健康的精神病学家伪装进入八家精神病院后,竟然都被认定为了患者,令世人感叹精神病院治疗的不精确,尤其是90年代美国有一家旨在为有钱病人体面生活,而非治愈他们的精神病院竟然倒闭,让作者卡哈兰大受震撼,之后梳理写就了这本探讨精神病院的进化史,尺度很大,精神病学史梳理系统。即便是声誉不好、备受质疑、缺乏进步,所有这些最终导致全世界的精神卫生工作者短缺,但作者是终究希望精神病院最后是能在院内找到真的正常人,让概念模糊的精神病症的治疗日趋科学、工整、规范。
-
正经的阿姨的评论
这本书的内容是真的不错,但是希望作者有一个靠谱的editor 就好了, 很多提及的内容比如当时的文章如果可以加在里面就会有更好的阅读性, 可能是要解决版权问题比较麻烦吧。 还有就是有些背景内容其实可以简化。 但是很值得读
-
rainmaker的评论
期望看到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真与假,信仰与虚妄,正常与非正常,确定与不确定
-
大大只老虎仔的评论
意外中的意料之中
-
伏热的评论
前几章相当啰嗦,出现转折后开始精彩起来。文学化的笔触,如果你想看严谨专业的科普就找错书了。原版是19年的,其中提到的美国精神病学新近改变在21年依然具有代表性。
-
_hana的评论
有点墨迹。对于一种很难确诊,无法治疗,伤人伤己的病,管还是不管,怎么管,靠伪装成病人去对医生撒谎的考验,来佐证或推翻一切,不靠谱。
-
Zorina的评论
微信读书上了,简直是自带书单。
-
随遇而安的评论
伪装成病人去卧底调查精神病院,不愧为津巴多的同事。当真和善发生冲突时如何抉择?一个掺假的研究最终改善了精神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手段,如何评价罗森汉实验?
-
树下的石头的评论
是一项对罗森汉研究的再研究,然而罗森汉的研究过于遥远,作者通篇的引用与描写太过于脱节,缺乏分析和条理的研究只会让人觉得与研究报告相去甚远,最后提出来的“信任”也隔靴搔痒,半土不洋。在作者看来精神病学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在我看来本书还需要很大的进步空间。
-
杳朹的评论
本书是基于“罗森汉实验”来撰写的。从实验的起因、经过、结果到后续影响方方面面都介绍了一遍。其中看到了上个世纪中期精神病院的乱象,也确实让人思考所谓的“诊断标准”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一个框把来就诊的人硬塞进去。
-
三三得酒的评论
其实就把世界当剧本,挑你的角色和戏服嘛*
-
oyster的评论
书名改的不怎么样,内容使人震惊,更加产生了对世界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