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里斯星
作者:[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分类:小说
ISBN:9787544782173
出版时间:2021-8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标签:
科幻
科幻奇幻
科幻小说
波兰文学
小说
波兰
外国文学
文学
内容简介
这颗星球,知道你内心深处的秘密。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原著小说。
刘慈欣、梁文道、戴锦华、吴岩、江晓原诚意推荐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触探人类认知边界。人类追寻着地外文明的蛛丝马迹,遇见了索拉里斯星的蓝色大洋。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人类的忧伤与迷惘,恐惧与执念。而它本身是什么,人类却永远也无法知道。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据此改编《 飞向太空》,铸就电影史上的经典。
被无数人誉为无法超越的科幻神作,设立太空想象天花板,刘慈欣、梁文道、戴锦华、吴岩、江晓原诚意推荐。
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索拉里斯星是一颗围绕双星运转的星球,表面被胶质海洋覆盖。根据人类既有的认知,这样的星球的运转轨道应该是不稳定的。但仅仅过了十几年,人们就发现,索拉里斯星的轨道并没有显示出预期的变化。这激发了人类对这颗星球无限的兴趣。
心理学家凯尔文降落到索拉里斯星,迎接他的不是同伴们的热烈欢迎,而是杂乱的太空站、疯癫的科研人员和凝重的暗黑气氛,他试图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直到在一片扑朔迷离中撞见自己已经过世十年的妻子……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
——梁文道
《索拉里斯星》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科幻作品,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甚至是一部现代哲学读本。
——戴锦华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章节介绍
新来者
索拉里斯学家
客人
萨特里厄斯
哈丽
《小伪经》
会商
怪物
液氧
谈话
思想家
梦
成功
老模仿体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荆棘海的评论
读完,心脏突突跳地写书评。我一个静息50多心率的人写到了70多,索拉里斯的海知道我醒着。
-
做夢大王的评论
爱情绝不是主题,能“重见失去之人”,本身就是索拉里斯对人类对其不尊重的嘲弄,人和宇宙应该是相互尊重的关系,而不是占有与被占有。
-
陆的评论
太震撼了。一片有生命的海洋,一颗由海洋覆盖的星球。它庞大而不自知,谨慎而不胆怯,作出于人类而言具有摧枯拉朽的举动却无任何目的可言。在它面前,人类的贪婪、自大、怯懦、脆弱全部袒露无疑。或许真像梁文道说的,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于外星生命的理解始终基于人的假设。
-
草木深的评论
旧版的女主人公的名字译成“海若”,新版译成“哈莉”,读毕之后结合文本,顿觉旧版译名似乎大有深意。
-
豆友93290252的评论
因为梁文道「一千零一夜」种草这本书。蓝色东欧绝版版本太贵了,终于等到鸽了大半年的译林版!
不是波兰语直译,而是通过莱姆基金会推荐的英译本和德译本翻译,并与波兰译本核对,不完美,但还是买它! -
的评论
读到50%时就已经不太想读,但还是坚持读完了。这种抵触心理的产生不仅仅由于作者字里行间也或许是无意中流露出的男性中心主义,更大程度上是觉得花在这本书上的时间像是被白白消耗了却几乎没获得什么想要的东西或体验。
应该也不是没读懂。可能只是不合胃口吧。 -
又木的评论
我已吹无可吹,能有实体书收藏就很幸福了。什么叫高级感,这就是高级感。
-
malingcat的评论
莱姆封神之作,哲学性大于艺术性。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思考越久,越觉得惊奇与敬畏,一是头顶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在本书里,星空遇到道德,双倍震撼。索拉里斯的大海,无论是“有缺陷的神”也好,“有好奇心的孩子”也罢,都不在人类理解的范畴之内,更不受任何道德束缚。但是,在哈丽这个“人物”身上,有比主人公更值得思考的东西,她有索拉里斯以镜像模拟主人公的记忆而造出的不死之躯,可是她自主生发了自觉与感情,下决心自我毁灭——在她身上,我们重新辨识出人类可以理解的精神元素。所以,科幻依然不能割下人文的尾巴。附言,2019年在上海乔空间看过刘窗“在地宇宙”项目,里面巧妙地运用了塔可夫斯基“索拉里斯星”中的几个镜头,居然很搭,记忆犹新。
-
青哞寺的评论
大宝贝儿~投之以X Ray,报之以trauma。总而言之,就是玩儿~
-
汐的评论
对一切赋予意义 实质只是以寸量的名义物化一切 宇宙只是存在 而人类徒劳地燃烧着自我的祭坛
-
丛林宜歌的评论
读过勒古恩为《路边野餐》写的序之后再读一遍《索拉里斯星》有豁然开朗之感,无论是高赞短评里认为索拉里斯星的行为是对人类的嘲笑,又或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里理解的教会我们要去爱,都是片面的“人类理解论”。勒古恩对莱姆的理解的确更深刻,“高等”文明有什么义务来教训或者教育人类?他们很可能对人类完全不感兴趣,也根本没想过要沟通。
-
血糯米粢饭团的评论
阅读过程陷入极度喜欢与极度厌恶之间
-
hockeymask的评论
两个部分最为精彩:一是对科学探索的反思部分,极其透彻;二是对索拉里斯星动态的描述部分,瑰丽绝伦。
-
前朝的评论
能看出来作者很有学问,书里讲的一个星球全部历史和研究历程,但是感觉书里东西很少
-
inkhk的评论
离职在家开始大看特看科幻小说!
-
大风起的评论
莱姆的《索拉里斯星》和卡尔萨根的《CONTACT》是两本科幻神作,主题都是“接触”,而走了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一个像在无边的混沌中绝望漫步,一个像乘着转瞬而逝的光船对终极真相匆匆一瞥。正如本书中所说,人类渴望与外星智慧接触的根本目的,是得到“启示”,两本书都用了同一种方法来进行“接触”,即对方都“扮演”了主人公最亲密的人,这就像照镜子,通过不断观察自己内心,去探索那永无止境的外界的真相,这是人类可悲的局限,却也是衡量和认知宇宙的唯一方法。
-
暖暖小姐的评论
我并不是科幻小说迷,但是这一个故事让我熬了几个夜就读完了。故事不难,但是构建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观,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思维。期间有很多关于星球探索的史论描写,是各种观点的建立和博弈,有点晦涩难懂,看得比较缓慢。总体,我们的思考方式均以“人”为中心,那么离开地球,是否也会跳脱“人”的逻辑思维,建立独有的模式,并互相理解?可能无法用数学、科学、哲学作为解答的时候,神学就会跳出来。可是,我应该还在用“人”为中心的方式思考着问题吧。
-
甜瓜岛的评论
不管它是不是科幻小说,是真的读不下去。。
-
忧伤的德古拉的评论
我这哪是读科幻,我这是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啊。说白了,我们至今都不知道“生命”是什么。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我们自己还没认识好,倒是自以为是地本着“人是万物的尺度”去探索宇宙。索拉里斯海嘲笑都懒得嘲笑我们。看完其实有一种无力感,陷入不可知论的失望中。但不会绝望,因为“求知”“好奇”恰巧是我们这个物种的天性,不求有用,知道有某种存在也很欢喜。
-
八月的可乐的评论
科幻只是外壳,对于哲学终极命题的探讨才是内核,而且内涵极其丰富。莱姆的科幻真的很不同,高科技和外星人的影子都没见着,没有冲突没有交战,人类不断向外延伸但最终遇到了自己,索拉里斯星球孕育了一切又与一切无关,它不过是镜映了人类的内心,用一句当代流行的话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